3月5日上午,我在现场聆听了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体感受是,报告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导向,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期盼,向人民交出了振奋人心的经济答卷,晒出了温暖民心的幸福账单,绘出了充满信心的施工蓝图。报告既紧扣时代发展,又热切回应民生,顺应人民期盼,体现了政治高度、施政力度、民生温度。让我尤为振奋的是,报告对教育工作十分重视、高度关注,在各个部分都充满教育元素。
李克强总理用“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对2021年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这对教育系统既是极大的鼓舞,又是有力的鞭策。作为一名省级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同志,我亲历教育改革,亲身感受发展,深感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工作的回顾总结是客观、准确、到位的,江苏就是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代表。具体来看,对过去一年教育进展的回顾,有叁个显着特点。
一是补短板成效明显。报告指出,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聚焦最薄弱环节,始终关注最需要帮助的群体。2021年,江苏教育在补短板上持续发力,取得显着进展。其中,针对基础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去年江苏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6所,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16所(其中农村学校85所),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68所,超过90%的学生在叁星级以上优质高中就读。
二是破难题成效明显。报告指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超额完成高职扩招叁年行动目标。江苏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这些方面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2021年江苏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落实课后服务“5+2”模式,97.3%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型或注销。所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现“营转非”“备改审”,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明显减轻。为贯彻落实高职扩招战略部署,江苏组织实施高职扩招工作,连续叁年累计招生91.5万人,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任务。
叁是兜底线成效明显。报告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名在校生。这项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社会公平。目前,江苏省已全学段启用资助申请平台,学生资助实现“不跑腿”和“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各项政策有效落实,有效帮助众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报告对教育工作任务的部署,核心就是“两个坚持”。一是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二是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报告将“大计”摆到“大事”的地位,在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是“首次”出现,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国之大者”的战略地位。具体来看,教育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四个突出强调”。
一是突出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报告提出,要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等。这些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体现了育人先育德的鲜明导向,体现了育人重协同的机制取向,充分彰显了教育的政治属性。
二是突出强调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教育问题。报告提出,要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重视社会心理服务等工作。这些重要部署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教育的人民属性,就是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叁是突出强调兜牢补短板促公平的教育底线。报告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办好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等工作。这些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充分彰显了教育的公平属性,就是要紧盯薄弱地区、困难群体和紧缺领域,优先发展,精准发力,兜住公平的底线,抬高发展的基线,努力让每个人都有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
四是突出强调推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发展要求。报告提出,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等工作。这些重要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充分彰显了教育的发展属性,就是要通过教育提供的高素质人才供给、高水平的科研供给、高质量的文化供给,让教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