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度,职业教育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原来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相对独立的技术教育类型转变,由袭用公司培训模式向培养培训一体化转变,由借鉴发达国家办学模式向彰显中国特色转变,加快推进由“大”到“强”的转变,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发展阶段。
这十年,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普融通,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技能型社会建设,着力培养一线急需紧缺实用人才,万余所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每年开展各类培训达上亿人次,为国家战略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能支撑,为促进就业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职业教育之所以取得显着成效,得益于坚持不懈地探索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1.以德技并修手脑并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十年来,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社会公司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育人模式在不断创新。
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关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驾齐驱,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叁是强调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制定、职业能力规范之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等素养。
四是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实施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以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办学体制涉及“谁来办”“如何办”的问题。十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形成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激发了办学活力和动力,丰富了职业教育资源,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办学体制在不断完善。
一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公司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在逐步健全,央地协同、地方为主的管理机制日趋优化。
二是国家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各类主体兴办的职业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公司独立办学、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
叁是职业教育空间布局结构优化。目前全国设置中职学校9786所(其中技工学校2492所),高职学校1518所,基本实现了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中职、每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四是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的专业体系,已开设1349种专业和12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五是产教融合走深、走实。50多家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和中央公司牵头组建了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行指委),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3万多家公司参与,职业学校和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累计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公司、试点建设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
3.以多方协同治理促进管理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关系到“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十年来,职业教育确立了“管办评分离”的治理原则,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叁者的权责关系,优化职业教育生态,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局面。
管理体制在不断深化。一是加强政府统筹管理作用。深化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教育“统管”转变为教育“督导”。2016年,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分别于2016年、2018年、2020年开展了叁轮职业学校评估。2020年,发布《对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二是强化行业自律和主动参与。发挥行业指导和公司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近5年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8000多门、编写教材6000多本,8万多名公司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23万多名职业学校教师到公司实践。叁是提升办学主体自治能力。2013年,探索“知识+技能”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省级政府为主统筹管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社会有效监督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2015年起,在职业学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职业学校的第一质量主体责任。四是构建社会监督体系。鼓励各地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探索构建区域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做好教学质量监测,注重质量分析和结果反馈,全方位精准诊断职业学校办学中的优势与问题。从2012年和2016年起,每年发布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质量意识显着提高。
4.以多渠道筹措推动保障机制改革
经费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十年来,加大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撬动社会资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经费保障在不断增强。
一是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把职业教育作为投入重点,坚持把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十叁五”期间,累计投入2.4万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财政性经费达1.84万亿元,年均增长8.6%,财政性经费在全部职业教育经费中占比逐年增长。“十叁五”末期,中高职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约1.6万元,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中高职院校学生超过580万名,财政资金投入接近119亿元,重点帮扶了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民办高职学校337所,在校生323万人;民办中职学校在校生249万人。探索实施职业教育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
叁是实施示范性项目建设。2006年以来,政府累计投入资金超5000亿元,支持建设了199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197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学校,3000多个实训基地,大幅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
5.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开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技能力量。
对外开放在不断健全。
一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增强,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与2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成25个鲁班工坊,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了“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与2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相关机构和项目有1000多个。
二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扩大,接收留学生达2万多人,被国(境)外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有1000多项、课程标准有6000多项、专业课程有2000多门。
叁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引领力提升,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创新共享开放理念,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绿色人才培养和技能供给,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朋友圈。
面向未来,我们将围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为基础,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以推动普职融通为关键,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努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职业教育战线“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