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作者:沈滨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4-02-02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的重要要求,为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推动工程科技发展创新主体的工程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人才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充分发挥卓越工程师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重要作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工程技术事业高度重视,围绕推动工程科技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引广大工程师牢记初心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学院……近年来,我国工程师数量大幅提升,结构进一步改善,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加大,但依然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顶尖人才缺口大等问题。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形势,必须把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作为赢得竞争、赢得未来的关键举措。

完善自主培养体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长远大计。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是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让更多卓越工程师不断涌现的关键所在。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完善自主培养体系要用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个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阵地,遵循工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实现工程教育办学方式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转变,培养目标向重视工程创新能力转变,评价标准向考察实际创新贡献为主转变。

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要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目标,加强顶层设计,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适度超前布局,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空天科技、工业母机、新材料等前沿专业,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创新,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注重差异化培养,在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校,以培养全才型卓越工程师为重点;在行业型高校,做专做深相关优势学科,培养行业型卓越工程师。贯通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工程应用、产业化,实现创新链条全贯通,发挥科技领军公司、“专精特新”公司、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合力作用,让卓越工程师在创新事业中成才建功。

打造协同育人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是世界工业强国培养工程师的共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卓越工程师,必须调动好高校和公司两个积极性。”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相对突出。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探索实行与公司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学科融合,推动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对于公司而言,要把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推进培养过程。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如建立“基地+公司+高校”的开放运行机制,形成高校与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科技公司、产业园区的联合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公司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的“项目制实习”模式,并将培养平台建设成集工程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此外,要更加重视财政、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创新,为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包括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卓越工程师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此外,还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积极为其成才建功创造条件、厚植沃土。

(作者为东华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