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如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民群众需求?本刊邀约了部分两会代表委员畅谈职业教育发展。本期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李文龙同志。
记者:李代表您好,作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您是高技能产业工人代表。通过两会,您认为未来产业工人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文龙:我认为,未来产业工人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必须要深入思考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提升。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力由先进的设计制造人才队伍、先进的生产工艺所构成才能生产出先进的产物。同时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高技能人才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路径。我所在的中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公司,也肩负着制造强国的历史使命,从200公里和谐号高速动车组,到现在标准化动车组、复兴号动车组、智能动车组、600公里高速磁悬浮,“中国造”高铁列车愈加受到国际认可,并已“走出”国门。中国制造、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产业的发展对产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现代化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人,更需要产业工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司制造高端产物的背后离不开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尤其是全面的综合素能。产业工人要有工匠精神,更需要将工匠精神进行传承。报告中也提到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记者:针对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从公司的角度,当前技能人才培养还存在哪些问题?
李文龙: 我了解,目前根据不同城市数据高中大学的录取率有些地区只有40%左右,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进入到了职业教育领域,每年进入社会的毕业生数量庞大,这些毕业生就是进入生产制造公司的有生力量,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提升尤为重要。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输送到公司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也是高技能人才进入各公司前教育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的开展大国工匠培养的人生第一课尤为重要,同时职业教育还发挥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业民生的社会功能。职业院校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速度和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技能人才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职业院校改革和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比如资金支持不足、校企合作培养接轨尚未完全打通,这些都制约着高技能人才有生力量的补充。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技术革新和创新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公司性质、技术工人身份、体制和机制等制约,很多公司对高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的创新、创造、先进技法、操作经验等认识存在一定片面性。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尊重技能人才、关爱技能人才、政策上支持技能人才、制度上保障技能人才、合理使用高技能人才、发挥高技能人才引领作用,是推进公司走向高质量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
记者:根据上面的情况,您有哪些意见建议?
李文龙:我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继续加大对技工教育政策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国家和省市部门应高度重视技工教育工作,将技工教育整体纳入各级政府的大教育统筹安排。大力增加对技工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补齐技工教育短板和长期的经费缺口,确保高质量的技工教育水平;积极推进及探索技工教育的创新,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主、公司参与、学生合理负担的成本分担机制。
二是搭建社会公共平台。鼓励各地市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综合类技能竞赛实训基地、综合性职工创新平台。例如工匠学院,通过技术交流、培训授课、技能展示、技能提升等形式,推动技术工艺不断进步,为公司走向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制造品质提升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