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教育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作者:王若熙 杨桂青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4-06-13


访谈嘉宾

陈 鲸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张 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宋 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姬 扬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刘复兴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卢晓中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

孙绵涛 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教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殿军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郑艳秋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理解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的核心连接点,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

■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是能够对接产业,特别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能够支撑产业链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便决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依靠教育系统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关键是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结合点,激发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动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哪些作用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教育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战略性作用,发挥独特功能。

记者: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关系?

刘复兴: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包括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以及各新型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面对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面对前沿科技自主创新压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培养成为关键问题。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理解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关系的核心连接点,教育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性作用。

王殿军: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驱动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教育在塑造人才、造就智慧、激发创造力的过程中,直接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教育不仅传播最新的科技知识,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加速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对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的应用,可以为教育孕育更好的条件,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机会,确保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应用技能。

记者: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居于什么地位?

王殿军:教育不仅是创新的源泉和土壤,更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科技进步”是一个互为支撑、循序渐进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

刘复兴:教育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独特功能。劳动力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现代化社会,大规模、制度化的教育可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劳动者,是能够创新和发展新理论、新技术的理论创新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性人才,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创造和熟练应用新型劳动工具、创造和拓展新型劳动对象的人才等。

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创新是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众多创新主体提供前沿知识、创新型人才和培育创新所需要的先进文化。前沿知识、创新型人才、创新文化,是教育创新的叁个核心要素。教育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育如何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

记者: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宋锦: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及其伴随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形成深刻变革,给人才素质和结构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才储备的质和量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能否蓬勃发展的核心变量。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正在深刻改变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加速产业的自动化、高效化步伐,部分传统职位面临技术替代的压力,技术革新也催生劳动力市场中新的更高技能就业岗位。从新兴科技对生产任务和就业岗位的冲击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强调了对叁类关键人才的需求。第一,大批尖端科学技术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力引擎。第二,具备创新思维、公司家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大量掌握高新技术、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力量。第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具备数字素养的普通劳动者群体,是新质生产力提升整个经济效率的实践基础。

卢晓中:人才培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时代特征。首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具备高水平数字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这种数字素养除了具有数字环境中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包括大量复杂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能够对接产业,尤其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通过学科交叉、跨学科等方式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还要直接面向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再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各类拔尖创新人才来提供完整的人才链支撑。不仅需要基础学科领域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各层级的拔尖创新人才。最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自觉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的拔尖创新人才。这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国际竞争中坚持正确方向、保持内心定力,并自觉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作贡献。同时,只有将个人价值、志趣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内驱力,迸发更大的创新活力。

记者:教育如何为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服务?

陈鲸:要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一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加快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根据国家科技发展优先学科领域重大布局,健全持续稳定支持和有力保障机制,打造一大批与学科发展、前沿交叉、重大战略任务相适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赋予领衔科学家更大创新自主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创新领域和创新高地。二是围绕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聚焦重大原创,前瞻部署、稳定支持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交叉前沿学科。建立适宜非共识项目研究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叁是深化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大力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要坚持科研与育人并举、出人才与出成果并重,创新科教融汇、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浓厚科研兴趣、科学素养高、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创新生力军。

同时,要着眼于宏观和长远,紧密结合产学研联合实践,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不拘一格发现使用好人才;优化科研创新生态,激励科技人才建功立业。

孙绵涛:各级各类教育都可以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为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思维能力是科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能力,这一能力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是由学生内在的需要、兴趣和爱好所产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从叁个方面入手:一是保护好学生与生俱来的真正的自主学习本能,防止这种本能在后来的学习中衰退;二是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真正自主学习的习惯,防止这种自主学习向被自主学习转化;叁是注意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自主学习向真正自主学习的转化。

刘复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我们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过硬的品德素养,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问题。第二,建设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自主培养能够引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人才。第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特别是强化与实现人才的跨学科和超学科培养,以涵养科学技术前沿理论和新型基础理论的创新人才。第四,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掌握、使用和创造新型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第五,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以全体青少年数字素养养成,开辟数字时代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形式、新赛道、新动能。

记者: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大中小全学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该如何作为?

王殿军: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涉及大中小全学段的系统工程,要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中小贯通,在培养早期阶段发现人才的个性、兴趣和潜力,并因材施教。

在基础教育阶段,关键是打好学生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和创新品质。学生应该通过系统的学科教育,从小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学科视野,培养科研探究、问题解决、综合实践等能力。高等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由此,基础教育打下基础,高等教育提升能力,职业教育突出实践应用,叁者相辅相成。

卢晓中:高等教育要把科教融汇作为人才培养,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理念和方式。

一是充分挖掘科研资源,重视技术融入优势。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科研资源,真正做到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要重视技术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正视技术并合理利用技术优势,从而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和凝聚共同体核心价值,合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人才,是能够对接产业,特别是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能够支撑产业链的拔尖创新人才,这便决定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依靠教育系统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联合科技产业、科研院所等方面力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科技、产业“共同体”,关键就在于构建共同的核心价值。

叁是建构基于创新的一体化培养模式,以科学家精神引领贯通。科教融汇不应局限于高等教育领域,而应贯通各级各类教育。同样,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其培养过程是一个接续过程,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这就需要具有系统思维,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建构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同时,要将科学家精神贯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家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最核心的就是创新,这对培养现代人的现代教育各学段来说具有普通性。

郑艳秋:职业教育要增强适应性,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和行业发展需求,对标新职业和产业新特征,加快传统专业调整和改革步伐,推动专业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专业,培育壮大新兴专业,布局建设未来专业,对标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现代化专业体系。二要加强专业群建设,依据产业链构建专业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叁要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不同层次专业,依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四要对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加强数字化资源开发建设,强化数字技能学习,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和应用能力,有效对接数字化应用场景。五要引入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材、金教师、金基地”,提高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记者:产学研一体化对于高质量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我国产学研发展现状?

张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关键是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的结合点,激发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动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是重要结合点。

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新时代,党和国家将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逐渐纳入规划部署,并在若干领域和部分地区取得显着实效。我们有必要全面加深认识、进行系统谋划,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的分类侧重点来看,我国目前主要有叁类。一是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主要集中在基础学科、前沿技术或核心技术等领域,高校和科研院所一直是主力军,公司尤其是大型集团有积极参与态势;二是在应用研究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公司和研发机构是主力军,高校和科研院所正以不同方式参与跟进;叁是在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为沟通衔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中间带,应用基础研究日益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深度融合的“蓝海”。

从运作动力机制来看,大致有两种。一是政府调控下引导外部需求推动,政府组织搭建协调平台。其优势长项是在各方难以单向突破的环节汇聚资源,集成攻关取得成效,堵点卡点可能是系统复杂程度增高后协调成本偏大,对适应性差的项目动态调整不够到位。二是参与各方靠内在利益契约驱动,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其优势长项是多元资源配置灵活,项目适应性宽,堵点卡点可能是项目分散、重复设置,各自为战、放任自流,过于注重短期收益。

记者:围绕促进产学研各方通力合作、尽快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需要重点抓住哪些方面?

张力:第一,切实完善政府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在国家层面,理顺不同行政部门权责关系,专设统筹协调制度。在地方层面,实施本地区专项规划和短周期行动计划,将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分解到产学研各方,一体统筹推进,鼓励试点先行,及时总结经验,发挥辐射作用。

第二,继续推动公司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通过创新型领军公司、科技型骨干公司牵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资源,吸引社会资本有序参与,切实发挥科技型中小微公司创新活力,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新格局,加快新质生产力相关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提炼生成高效运作的模式模块模板。

第叁,加快打造符合基本国情的产学研共同体(联盟)及资源服务平台。精准对标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现实需求,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公司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主动性的有效机制,着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在新质生产力相关创新攻关上形成更大合力。

姬扬:全面推动产、学、研叁方面的结合和互动,除了少数基础性科研,国家的政策和奖励制度应该倾向于加深高校与研究所的合作,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注意促进信息流通,包括但不限于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地接触和使用各类大型数据库,如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专利等。产业界要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加强对青年员工的培训。大学阶段的教学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还需要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鼓励他们发现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中学阶段要弱化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学制改革。

记者:教育数字化转型如何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

王殿军: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助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选拔,到培养、评价的全过程,数字化技术都可以贯穿其中。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帮助学校更好地挖掘和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也可以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精准把握和针对性支持,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方案。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