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

作者:郭英菡 李 妍   来源:人民论坛网   发布日期:2024-08-01


【摘要】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作为重点工作之一进行部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关键举措。当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过程中存在尚未形成合力、教学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不足等现实难题。应发挥多方主体作用,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水平;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推进职业教育适应性变革;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效。

【关键词】职业教育  适应性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着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叁个方面

“适应性”是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不断增强。现阶段应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对自身教育定位的适应性,以及对促进个体发展目标的适应性。

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数字经济时代,我国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众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培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发力,对接产业布局和行业需要,在产业地图的导航下,与国家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在这个过程中,应持续完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信息链以及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为重要技术领域培育高质量人才。

增强职业教育对自身定位的适应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当前,一些职业学校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出现了“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难题。职业教育发展应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凸显就业优势。职业教育是实践教育、技能教育以及就业教育的集合,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同等重要,应增强职业教育对自身特色教育类型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其特色和优势。

增强职业教育对促进个体发展目标的适应性。“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职业学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开展实习实训、公益服务性劳动等来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应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职业发展路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其能够持续学习和成长。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设置专门的社会责任课程或课程模块,通过系统地教授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社会责任,使其清晰认识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实困境

尚未形成合力。职业教育属于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在政府部门的引领、行业公司的参与、职业学校师生的认同等层面上,与国家赋予的使命还存在一定差距,其自身适应性水平还有提升空间。目前,行业组织在专业指导咨询和岗位人才需求信息供给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不足,部分职业学校尚未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不能与时俱进,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较弱。行业与公司快速变化的实践需求如果不能及时反应至教育终端,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可能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容易对职业教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各类主体尚未形成合力,因此应结合现实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构建多方治理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发展应与时俱进,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持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行业和新需求的适应性,以保持自身活力。这就要求打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不断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平衡,依据产业行业有关岗位需求变化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使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职业需求、国家发展战略之间形成高水平良性互动。但在实践中,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等方面原因,部分职业学校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本质、要求的认识和把握存在一定偏差,出现了专业设置盲目“追新”、教学改革偏离方向等问题,从而制约了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导致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等需求产生脱节。加之部分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机制不够科学系统,尚未从“学科逻辑”转变为职业教育所要求的“行动逻辑”,课程内容等教学资源难以与产业、技术、职业方面的新标准对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成效。

服务能力不足。只有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和教材建设的政策文件,旨在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覆盖范围不足,服务层次相对偏低,服务能力较为欠缺,职业教育领域由于管理权责不清、定位不精准以及尚未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规划机制,导致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匹配度不高。一些地区尚未建立高水平职业教育智库,在职业教育智库建设中忽略了本地区要素整合、乡村地域功能和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没有形成完善的智库建设机制,导致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高水平智库的支撑。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有效路径

发挥多方主体作用,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水平。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应构建政府、行业组织、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合作共同体,增强职业教育对服务发展大局、自身教育定位、促进个体发展的适应性。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科学指导区域内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制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相关工作标准并进行严格监督和及时评估,促使职业学校切实以这些标准为依据开展多样化教育活动,以帮助职业学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学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行业公司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主动寻求专家咨询与数据共享等支持服务,科学制定年度和季度合理工作计划,对适应性成效进行精准评估,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推进职业教育适应性变革。深化产教融合,把职业学校、行业公司之间的融合载体做实。可以借鉴东方系统方法论WSR理论分析框架,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以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行业公司之间互动的物质流、事件流、人员流为融合基点,探索能够持续促进产教融合的系统化实践路径。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类技术设施设备和一切活动事件等是承载“物理”的物质流,物质流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一切活动现象和物理存在的总和,包括数字科技等在内的先进技术设施是职业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育人载体。因而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必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紧跟科技发展趋势,配置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建立先进技术设施设备共享共用校企合作机制。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课程内容时,为公司所提供的符合学科以及技术革新原则的员工培训方案、新技术研发报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配套体系等服务项目,以及公司为职业学校提供的学徒制招生、实践教学、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等服务项目是承载“事理”的事件流,这些事件流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在互惠互利前提下所开展的具体合作项目,是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增强其适应性的重要举措。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去公司实践,公司高技能人才去职业学校任教,是承载“人理”的人员流。人员流高频互动是校企合作关系深化的关键指标。因此,应持续畅通人员流,通过有效梳理校企间“人理”关系,采取最佳“事理”,持续提升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效。首先,构建政府、公司、职业学校积极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政府应针对社会服务的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做好顶层设计,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适应性,强化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通过人才培育和科技研发等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其次,职业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人才培养要求和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拓展社会服务内容,创新社会服务的方式方法,将工作重点放在资源开放共享、技术推广应用、文化教育和服务品牌打造等内容上。再次,建设高水平职业教育智库,保证职业教育领域中各项决策的民主性、合法性和科学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在职业教育智库平台建设过程中,应面向本地区的行业产业需求,深入行业调研获取权威、可靠的行业数据信息,构建包括就业率、薪酬水平、学生满意度、公司反馈等在内的完善的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建立职业教育智库平台监测系统、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实现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赋能。最后,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建设要求和公司岗位需求,完善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坚持问题导向,构建资源共享、数据互通且功能完备的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实践平台。

(作者分别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资助重大项目“新时代开放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项目编号:21窜碍窜01)成果】

【参考文献】

①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