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者:杨晓慧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24-0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更进一步把教育强国建设提升到影响甚至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高度,为我们深刻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提供了科学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对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如何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了系统回应,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充分反映出对教育本质属性即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深刻洞见和践行智慧

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承前启后、催人奋进,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把教育强国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首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教育、发展教育。

突出强调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也就愈加突显。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没有教育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我们的战略目标和宏伟蓝图就难以实现。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更进一步把教育强国建设提升到影响甚至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高度,为我们深刻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提供了科学遵循。

系统总结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只有正确地认识已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年来的历次重要讲话中,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和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体涵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等等。这些成就和变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充满信心,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赋予教育强国建设以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关系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对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如何建设教育强国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了系统回应,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六个力”内涵的首次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创新性表述突出强调教育强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维性,不是从单一维度对教育强国内涵作出片面理解,而是从这六个维度进行全方位把握,以“六个力”为子目标在教育改革发展中具体落实、系统发力;突出强调教育强国内涵的功能性和价值性,进一步开发和最大限度上实现教育的精神引领功能、人才输送功能、科技支撑功能、民生保障功能、社会协同功能、文化软实力提升功能,充分发挥好教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突出强调教育强国内涵的联系性和协同性,教育强国的各项具体内涵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割裂,是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综合反映。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是“六个力”所彰显出的“六个强”,这六个方面缺一不可,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和战略思维,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五个重大关系,在对教育强国内涵作出科学阐释的基础上,对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论原则。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是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所必须面对的一系列内外部基本关系的集中概括,体现出对教育强国建设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系统思维。对这些关系的正确处理,不仅关乎教育内部结构的优化,更关乎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外部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原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集中体现,是科学理论对实践发展发挥指导作用的关键中介环节,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实施成效。

提出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新方略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入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充分反映出对教育本质属性即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深刻洞见和践行智慧。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向上坚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横向上坚持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协同推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统一,特别是要注重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铸就信仰、信念、信心叁位一体之“魂”,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这就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特别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投入,缩小教育差距。同时,关注各年龄段教育需求,无论是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甚至是终身学习体系中的成年人,都应该能够平等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巩固“双减”成果,提升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教育机会。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全民素质提升。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总之,要构建起公平、优质、高效的教育体系,确保教育公共资源惠及每个人、每个地方,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以教育改革发展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抓好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这一关键举措,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抓好教师队伍这一关键群体,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抓好教育对外开放这一关键战略,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理念;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重大关系,有原则、有针对性地借鉴吸收世界其他文明的优秀教育成果和经验;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的国际公共产物供给,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教育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教育规则标准制定和实施,与世界各国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红利;对外积极宣传我国优秀教育文化,特别是要加强新时代中国教育理念和探索的国际传播,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总教指委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摆23厂窜碍闯贵窜08闭成果)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