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世界中文大会期间举行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专题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泰中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泰国市场对会中文的专业人才需求量持续攀升。”泰国海上丝路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颂德通猜表示,如何将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印尼,中文技能的需求正在迅速增长,尤其是在那些有着大量中国投资和贸易的行业中。”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教育文化参赞李健介绍,最近,印尼6所顶尖大学成立了中文语言与创新中心,不仅加强中文教育,还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职业培训,把技术能力与语言能力结合起来,帮助印尼学生应对竞争激烈的全球就业市场。
“我们深刻体会到,‘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欧小武表示。
欧小武介绍,中国铝业在几内亚组建了中铝几内亚产教融合培训中心,联合山东滨州职业学院和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建设几内亚“中文工坊”,教授几内亚本土员工中文,培养本土技术工人技能,提升公司管理人员水平,培训社区居民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施工技术、车辆驾驶等技能,已累计培训20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几内亚本土员工中文语言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公司本土化运营效率,也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欧小武提到的“中文工坊”,是近年来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为适应新时代中外交流对国际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推出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旗舰项目。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志平介绍,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语合中心支持中资公司和职业院校在21个国家建立了28个“中文工坊”,累计开设各类教学班级300个,培养培训各类公司人员1.6万余名,开发适应公司需求的“中文+职业技能”教材100多册,培养培训“懂中文、精技能”的本土教师400余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资公司走向海外,相关国家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胡志平认为,“中文工坊”应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校企协同,充分满足公司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公司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学校要在师资、课程、教材方面做好准备,确保为公司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不贪大,只为实,以小而美、华而实为目标,确保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在为中资公司培训海外本土员工的同时,“中文+职业技能”已经发展到学历教育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在海外的首个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以其独特的“中文+职业技能”本科双学历办学模式广受关注。
“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掌握专业技能和语言优势已成为职场中不可或缺的竞争力。”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秘书长、柬华应用科技大学柬方校长钟耀辉表示,学校将继续秉持“中文+职业技能”本科双学历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与教学内容,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优质的中国教育资源,助力柬埔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既有利于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又能极大推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校长梁克东说。
梁克东建议,应积极探索数智时代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改革,发挥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优势,以《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与专业标准为引领,整合职业院校、“走出去”中资公司、海外高校、孔子学院、海外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集成开发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标准、课程、教材等资源,建立数字化特征明显的资源平台和融合资源体系,做到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