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呀,老陶要去培训营了。”工友打趣道。
“技校毕业生,咱能听懂清华大学的课吗?”49岁的陶建伟心里有些打鼓。
11月13日,天刚蒙蒙亮,陶建伟便从宿舍出发,走向清华大学双清综合楼。全国总工会举办的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不久前在清华大学开班。
步入电梯,他一眼就认出这是哪家公司生产的。在北京建工安装集团当了30年“电梯医生”,市面上所有电梯的模样、脾气,他都门儿清。
早上7时30分,一群“中年学生”提前半小时在教室坐定。
“这节课的老师听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要讲人工智能。”
“咱产业工人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大家的话匣子瞬间打开。
一段巴赫风格的音乐响起。讲台上,89岁的张钹精神矍铄。
“人工智能谱的曲好听吗?我在清华读大学时,5年3次到工厂实习,学钳工、学焊接、学制造……”
“原来院士也当过学徒工。”陶建伟坐直身子,顿觉亲切。
3个多小时,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讲到未来趋势,张钹深入浅出。
“这前沿技术是不是也能用到老旧电梯改造中?”下了课,陶建伟继续请教。
“人工智能是改变人类未来的科技。你们要把自己的本事用到人工智能上,也要把人工智能用在自己的领域里。”张钹答道。
这正是此次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的“作业”。同期220名学员,一人一个攻关课题。
不觉已过12时,扒拉两叁口饭,“得抓紧去趟工地。”陶建伟跨上单车,“清华近春园有处改造项目,工友约了我,碰碰加装电梯的可能。”
30年穿梭井道,爬高踩低,在2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陶建伟练就一身“望闻问切”“立钢镚儿不倒”的电梯维保绝活,手上还攥着多项发明专利。
一栋砖混建筑前,“会诊”开始了。
“陶工,我们想保留上世纪80年代老楼风貌,外挂电梯不美观。”
“想办法加在室内!”
“老楼空间有限,噪声咋控制?”
“昨天,土木工程系老师提到一种新材料,可以降噪。我们约老师再聊聊……”
骑车返回,陶建伟手一指,“看,那是机械工程系教授刘辛军的实验室。小小一层平房,解决了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制造难题哩。”
前两天,听完刘教授对于制造装备关键技术创新的课程,陶建伟仍不解渴,夜访了实验室。
“我那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条件也不赖,回去还得加油干!”陶建伟说。
陶建伟有过两次“高光时刻”:2020年11月,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也是这一年,他还“跳级”获评副高职称。
“搁以前,真不敢想!”陶建伟说,“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新时代产业工人有了更大舞台。”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陶建伟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
开课以来,陶建伟的学习日志,记得满满当当。
“每句话都想记下来,回去讲给90后、00后徒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