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亟需破解的突出问题与改革路径

作者:夏立新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日期:2024-12-12


◎摘 要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坚实的支撑保障”“突出的师范主体性”“严格的职业规范性”“深厚的文化浸润性”等鲜明特征。当前,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亟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师教书育人质量有待提升、教育环境和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支撑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现实问题。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推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计划,完善高质量教育公平政策体系,探索本研衔接一体化培养路径,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举措,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发展。

◎关键词 教师教育体系;内涵;改革;路径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教育技术变革的重要路径。深入理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突出问题和改革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

推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要深入理解并界定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

鲜明的政治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教育,这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鲜明的政治属性,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教师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教师培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为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潜心教书育人以及为培养“大先生”奠定坚实基础。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属性,这是基于对中国教育国情和时代需求的深刻洞察,对教师教育本质的充分认识以及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

坚实的支撑保障。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支撑保障作用,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工作母机,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发力点。

突出的师范主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既需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师培养的主阵地作用,也需要充分调动非师范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积极性。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格局,逐步完成了由中师、专科、本科叁级体系向专科、本科、研究生叁级师范体系的转变,并通过“国优计划”的实施,支持以“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师资,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

严格的职业规范性。严格的职业规范是确保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相继印发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等系列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启动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建立了中小幼叁类横向覆盖以及办学基本要求监测——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叁级纵向递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系,确保了师范类专业建设质量的常态化跟踪和监控。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一系列措施,我国逐步构建起全方位、高水准的教师教育政策体系,为教师教育质量提供坚强保障。

深厚的文化浸润性。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植根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新的理念和方法,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供坚实支撑。一方面,尊师重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其中蕴含的师道精神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思想内核和精神源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积极与世界多元教育文化开展合作性对话,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师教育。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突出问题

只有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把教师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师范院校亟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受制于区位因素,中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等方面存在掣肘。二是院校发展不平衡。地方师范院校的生均拨款、硕博点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实验设备、基础设施等还相对薄弱。叁是办学层次不平衡。随着我国新生儿数量下降等人口结构变化,师范专科院校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

教师教书育人质量有待提高。一是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性还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时代要求,师范院校跟基础教育名师联合培养,落实“双导师”制度,推动教师队伍培养的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有待增强。二是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中教书育人导向还不够鲜明,在引领教师涵养教育情怀,提升育人本领等方面有所欠缺。在“破五唯”政策影响下,我国教师评价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一些高校倾向于开展问责式教师评价,诊断和激励功能不足,开展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长周期评价等多元评价手段较为欠缺,对引导教师增强教学主动、增强育人成效的引领作用不够显着。

教育环境和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对师范生的教育引领有待提升。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对师范生职业使命感、责任感的教育成效还有待增强。二是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育学课程结构主要涵盖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学科教材分析等系统化的模块课程,部分学校课程设计的专业性和全面性兼顾不够,卓越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叁是教师教育基础条件建设有待完善。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有赖于专业的教师教育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需进一步加强。

学科建设支撑力度有待强化。学科专业教育是教师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当前,教师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较为薄弱,部分学校教师培养更多围绕教师专业成长逻辑而非学科知识逻辑,参与教师培养的人员由于多是特定学科的教师,缺乏教师培养的专业知识基础,依托学科自身发展推动办好教师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师德师风建设在保障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育更为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提升等,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对师范生理想信念、教育情怀、师德素养、人文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的手段、方法、形式需进一步丰富。部分高校在实践中对出现的师德失范行为查证、处分和通报力度有待加强,开展警示教育,以案示警、以案为戒、以案促改需进一步具体、深入、常态化。

深刻明晰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路径

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于全局上谋势,于关键处落子。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计划。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从叁个方面培育弘扬践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一要从战略高度精准把握教育家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及“大先生”等论述一起,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人才培养的“根”与“魂”,要鼓励引导广大教师和师范生将国家、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希望,内化为自我要求、转化为行动准则、落实为教育实践。二要从师范角度学思践悟教育家精神。师范大学要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将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强师计划”“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弘扬尊师重教的校风学风教风,不断做强、做优、做特教师教育。叁要从实践效度深入贯彻教育家精神。把教育家精神全方位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组织开展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理论研究阐释,建立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挖掘、培养一批具有学校印记和典型示范作用的“教育家型教师”,打造具有师范特质的校园文化。

完善高质量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合理配置优势教育资源,一体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支撑体系、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一是完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形成招生、培养、发展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严把教师入口关,引导高校通过大类招生、分类分段培养的方式,加大入校后二次选拔力度,选拔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类专业;严把教师培养关,改进教师教育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实习实训体系,注重加强师范生实践锻炼、系统培训;严把教师发展关,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二是健全教师教育学科支撑体系,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明确将教师教育学科置于优先发展地位,将教师教育学科列入学科建设重点,推动学校“大教育”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开展教师教育“有组织科研”,推进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改革,推动跨学科、多学科协同创新。叁是丰富教师教育协同育人体系,要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大学参与,推进一流大学落实“国优计划”等教师教育扶持政策,融合开展教师教育研究实践;要建好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实践基地、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开展区域和校级实践示范,高标准构筑研训平台;要深入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加大对中西部地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促进院校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探索本研衔接一体化培养路径。部属师范院校要统筹设计、全面实施一体化、系统化的本研衔接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本硕学术性与师范性衔接课程体系,构建思想引领、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学术训练、考核评价等“五位一体”、本研衔接的公费师范生培养体系,深入推动理论学习、实习实践、创新应用叁个阶段有机融合,促进学术素养、数字素养、教学素养叁种素养相互渗透,实现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叁类实践深度融合。要严把培养质量关,加快完善本研转段考核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办法,落实分流淘汰要求;加强人财物支持和政策保障,落实公费师范生补助、国内外交流学习、职后专业发展等激励措施;加强多方主体协同,探索“双导师”制度,打造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构建大学—政府—中小学“叁位一体”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育人体系。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举措。教育评价是推进教育发展的“牛鼻子”。要持续改进学校评价,突出师范专业特点,科学设置师范院校评价标准体系,将师范院校服务国家基础教育战略,培养高素质卓越教师的能力和贡献度作为核心评价标准,引导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要持续改进教师评价,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教师潜心教书、用心育人;健全教师教育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分类评价体制机制,为教师“松绑减负”,形成新的教师教育发展评价模式和长周期、多维度、过程性的人才评价体系。要持续改进学生评价,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推动融合育人、严格学业标准,建立“五育”并举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

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发展。全面深化教师教育体系改革,要坚持以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创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培养标准和能力体系,构建“智能+”的新型培养课程体系,创新智能化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数字化智能教育场景,创建数字化教学评价体系,形成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数字化卓越教师协同培养机制,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数字教师。要聚焦“人工智能+教育”前端研究方向,瞄准智能时代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创新的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人工智能+教育”基本理论的有效阐释。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化学习和实训平台,通过置换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远程观摩、实践运用、互动交流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和能力提升的一体化培养。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金课”和智能化教学资源体系,助力构建共享、自主、开放和适切的卓越教师高质量培养体系。

【作者夏立新: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4年第22期《中国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