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新技术、新职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近日,教育部印发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覆盖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1434个专业的52.9%,涉及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总数12.3万余个,新标准覆盖其中10.1万余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82.1%。
新标准有何特点?记者进行了梳理。
职业本科一般不写毕业论文
针对职业本科,新标准明确,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而是将工艺改进、产物(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职学生,考虑到其学业需求和身心发展特点,明确校外公司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同时加强校内实训教学。
此外,新标准还提出,职业教育各个层次都应加强实践性教学,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60%。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这些标准是为了强化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培养。
分层设计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
整体上看,新标准系统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叁个层次的专业教学标准,强化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培养规格的逐层递进、课程设置的逐级加深、能力素质的逐步增强。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新标准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分别研制了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
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还新增了概述、毕业要求要素,并单列师资队伍要素,进一步强调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微电子技术与器件制造、航空智能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技术、畜禽智能化养殖等现代农业,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等民生紧缺领域……新标准聚焦上述领域相关专业标准进行了修(制)订,以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推动数字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
从智能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人脸识别技术到智能医疗诊断……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世界。
新标准要求推动专业升级、数字化改造,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鼓励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训,建设、配备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等专业教学资源。
当然,新标准也为学校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空间。与原标准相比,中职、高职专科新标准只规定应设置的专业课程的数量及应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再硬性规定课程名称;职业本科新标准只规定专业课程应涉及的专业领域,不硬性规定课程设置的数量和课程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