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 和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 韩通
【摘要】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发布《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简称《天津共识》),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注入信心和正能量。从深刻理解《天津共识》倡议精神、共建共享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共绘更美好的职业教育发展蓝图、共同谱写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新篇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以及“4厂”行动框架开启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篇章六个主题展开对《天津共识》的系列深入讨论,旨在推动世界各国同心同行、同频共振,为携手建设职业教育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天津共识》;国际交流合作
【引用格式】林宇,于发友,曾天山,等.凝聚共识智慧经验 共绘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图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天津共识》解读笔谈[J].麻豆视频app,2025(6):5-18.

和震,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
当今世界技能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的肌理,成为支撑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职业教育肩负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功能。《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天津共识——32国部长宣言》(以下简称《天津共识》)的发布,不仅是对技能重要性的国际认可,更是对职业教育作为全球发展重要动力的明确宣言,其在充分肯定技能对于个体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将产教融合的主旋律贯穿全文,指出职业教育未来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天津共识》蕴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念与价值
深入剖析《天津共识》可以发现,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路径,其有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增长极”理论强调通过特定产业或区域的集聚与辐射带动整体经济增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之高度契合,其通过整合教育与产业资源,在特定区域形成人才、技术与资本的集聚,进而产生规模效应与创新活力,达到辐射周边并带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
倡导共同理念,《天津共识》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凝聚发展目标。《天津共识》强调世界各国应构建更密切、公平、包容、可持续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应孤立发展,而应与产业和经济社会紧密相连。面对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劳动力市场变革,产教融合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它促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实现深层耦合,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擘画共同愿景,《天津共识》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谱写价值共识。从个体生涯发展来看,职业教育通过技能赋予为每一个人“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使技能培训更加贴合实际产业需求,让受教育者真正掌握技能专长,增强就业创业能力,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趋势,既满足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生产力发展来看,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高素质劳动者作为第一要素,《天津共识》强调“投资技能即投资未来”,而产教融合正是符合技术技能形成规律的一种技能投资有效模式,有助于打造掌握专业技能的一流产业工人队伍,为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多元化和增强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进而以劳动者要素变革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经济繁荣复苏。从全球视野看,技能是连接全人类的共通语言,通过产教融合的途径深化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教育与产业合作,有利于打破区域间的壁垒,优化全球技能资源配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二、《天津共识》指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行动方向
提出共同倡议,《天津共识》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这涉及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构建、中观层面的技能开发机制和平台建设、微观层面的课程模块与合作项目等各方面。产教融合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一种理想状态,涉及国家制度完善、政策配套、多元主体协商共治、产教协同规划、校企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人才育用衔接等深度合作内容。《天津共识》对多元社会主体提出“重视技能发展,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开放、公平、包容、共赢的技能开发机制与平台”等倡议,体现产教融合良性运行对于经济、产业、教育等配套制度的依托。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跨部门、跨领域问题,需要发挥国家统筹功能,对相关政策进行顶层设计,实现政府、行业、公司、院校等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以构建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完善教学组织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办学制度和协调发展制度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体系,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规划共同行动,《天津共识》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提供全面思路。着眼整体布局,《天津共识》强调要重视技能开发,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需要通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创新性,着力培养数字技能、绿色技能、创新素养,造就大批拥有良好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契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立足全球视野,要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天津共识》提出的共建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互认机制,将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间产教融合模式的相互借鉴与创新,推动高技能人才的跨境流动与优化配置,扩大产教融合的辐射范围,带动更多地区和产业受益。
深化产教融合本身就是《天津共识》共同行动中的一项关键内容。科学创新技术,技术引领技能,技能实现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堵点的关键行动者,要通过国际国内产能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公司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落地,教师是关键支撑,标准是重要保障。《天津共识》强调要加强教师培养,构建有效的国家标准和综合培养培训体系,强化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训。为此,要通过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职业性、教育性,持续打造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让教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育人环节,增强教师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在质量标准方面,《天津共识》提出要“完善符合各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质量评估和监测标准体系”,这将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两张皮”问题,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标准支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制定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标准,有利于确保职业教育在规范、高质量的轨道上运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资源投入,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使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叁、落实《天津共识》,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增长极”作用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天津共识》的指引下,有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成功案例已证明产教融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公司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公司工作岗位,为德国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使德国制造业在全球保持领先地位,成为德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新加坡通过“教学工厂”等产教融合模式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出大量适应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为新加坡“技术密集型”的社会经济结构提供人才支撑。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入互动,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展望未来,我国应积极响应《天津共识》,统筹抓好教育、就业和培训,在“一体两翼”布局下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构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布局体系,完善国家技能形成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产业界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公司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将人才培养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与职业院校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有望在促进高质量就业、推动共同富裕、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体系互动演进规律研究”〔项目编号:24&补尘辫;窜顿178〕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