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方法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整体设计教师培养和培训以实现教师持续专业成长的教育过程。20世纪末,我国师范教育办学层次偏低,布局结构不合理。1999年,教育部提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此后,有些地方开展教师教育一体化实践探索,但整体上尚存问题,主要是教师培养培训在目标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管理评估等方面缺乏有效衔接,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深入剖析问题,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高素质师资培育提供研究支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为探究教师教育一体化现实困境并提出可行对策,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等定性研究基础上,兼采问卷和访谈等定量研究方法。2019年选择京、辽、鲁、豫、滇师范生培养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1205名(其中后者53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其中450名教师。回收问卷1182份,回收率98.1%;调查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厂笔厂厂处理。
结果与分析
1.需要明确的统筹实施机制
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统筹实施,是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先决条件。相关国家政策总体较为宏观,责权规制、评估激励等机制不够明晰,加之传统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地需要统筹实施机制和方案。超过六成被调查者表示,当地没有教师教育一体化统筹管理、评估保障机构和人员。
2.需要整体目标的衔接设计
访谈发现,师范生培养院校与同其合作的多半中小学未达成深度默契,后者担心前者调研和教学实习对中小学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在课题研究合作中存畏惧心理,难以实质性参与课题研究。
3.需要前后衔接和及时更新的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被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部分,相互割裂,缺乏衔接。访谈显示,职前教育较少关注基教改革和师范生创新思维等能力训练。
4.需要衔接而科学的教学方法
访谈显示,职前培养很少引导学生实践操作、研讨案例等;授课常用信息技术手段,但多限于以多媒体文字或视频代替粉笔字,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缓慢。职后培训大多照搬职前培养的教学模式,较少开展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教学方法。
思考与建议
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乃整体系统,涉及实施机制、目标、内容、方法、师资、保障等多个维度,需根据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特色和实际,建立统筹实施机制,明确整体目标,确立衔接性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一支既有教育理论水平又有基教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并构建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统筹实施机制
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指导、管理机构和专项基金。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指导机构,统筹制定指导意见,并由省级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省级政府要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当地教师教育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制定当地规划实施方案,统筹衔接各阶段课程、师资、管理、评估、保障等。根据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状况,由中央、省级政府按一定出资比例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运行和管理保障等工作。
各地加强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师范生培养院校要整合内部资源,可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将教师培训经验用于师范生培养;支持师范生参与本院校在职教师培训课程并计入学分;聘请本院校在职教师培训中教研经验丰富的参训学员担任师范生校外导师。各地政府要协调整合本区域师范生培养院校优质教育理论资源和中小学优质教学实践资源,合力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
各地构建师范生培养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共赢机制。在省级政府协调下,师范生培养院校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承担师范生实践教学任务,与中小学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定期选派教师到中小学挂职教学或管理工作;从中小学选拔教师攻读教育学硕士博士,为中小学培养优秀师资。中小学聘请师范生培养院校专家指导基教理论和教研;选拔教师到该院校参训。双方共同建立培养培训衔接的教师档案;联合研发教师教育网络资源;协力构建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平台,中小学动员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并利用其就业平台选拔师范生从教,同时据其从教表现提出师范生培养反馈意见。
2.整体设计发展目标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设计全国教师教育一体化总体目标,省级政府在此基础上设定地方整体目标,使教师培养培训目标衔接、各有侧重。
职前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观、师德、责任心等综合素质与初步从教技能,成为准合格教师。职后培训要构建分层次目标:初任教师培训侧重教学和管理;熟练教师培训侧重提升其专业水平,如教学技能、反思与研究、教法创新;专家型教师培训侧重教学实践模式总结和教育理论构建,引领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
3.构建前后衔接的新时代课程体系
统筹设计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省级教师教育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要组织师范生培养院校和中小学,基于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一系列“教师专业标准”,针对不同学段和发展阶段的教师教育特点统筹设置一体化课程体系。
职前培养要依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通识课采取专题讲座、合作研讨等形式,适当增加自然和人文等课程,但压缩课时;精简学科(专业)课程,增加学科教法课时;改革传统理论课程,保持其理论创新和内容更新,聚焦于基教实践的具体运用;增加教学实践课,充分利用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或基教实践基地,提高教育实践质量。
职后培训要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设计针对性培训课程。职后培训课程要注重与职前培养互补衔接,包括教育理论前沿、基教改革、人工智能、专业发展规划等通识课程,以及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多样化课程,如针对熟练教师的职业情感、教法与教学管理创新等课程,针对专家型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理论前沿、教育科研引领等课程。同时,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设置培训后跟踪服务专项经费,加强培训后专家线上答疑和交流。
4.建设培养培训素质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
由国家制定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满足教师教育一体化需求的教师专业标准,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师资提升教育理论和基教实践水平,造就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师范生和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教师。
师范生培养院校要强化师资的基础教育实践能力。一要“请进来”,聘请中小学名师指导师范生,并从中小学招收教育学硕士博士,将其培养成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师资;二要“走出去”,深入中小学调研并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选派师资到中小学挂职,协同中小学组建名师工作室以充分发挥其在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培训机构要提升培训者的教育理论与基教实践融合能力。教师培训机构要在当地政府统筹下创造条件,让教师培训者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提升学历、研修或访学,提升理论素养;加强与中小学交流合作,探究基教改革实践问题,强化用教育理论指导基教改革实践的能力。
5.采用衔接、多元的教学方法
职前培养开展以师范生为中心的多元教学方法变革。树立“以生为本”的新时代教育理念,构建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听课评课、微格教学、课堂实践等教学方法体系;定期邀请优秀师范毕业生回校上示范课,为师范生搭建交流平台。实行师范生培养“双导师”制度,由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培养师范生;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培养整体衔接、分段考核的一体化培养模式,逐步实现教育硕士培养与教师资格认定衔接;推行派师范生到农村校“顶岗实习,置换培训”的教学实践方式。
职后培训注重培训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职后培训机构要切实满足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激发其研修内驱力,并创造条件让其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坚持共性与个性、讲授与互动、自主与合作、探究与引导的有机结合,聚焦基教真问题,采取具有交流研讨、反思实践、网络视频等新时代特点的教法,如教学观摩、教案设计、同课异构等。
6.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统一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标准体系,包括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教师培养课程标准、教师培训课程标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
完善评估激励。省级政府要破“五唯”评价顽疾,依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与反馈指导相结合原则开展督导评估。由省级政府制定具体激励措施,建立专项基金开展绩效考核和奖励,并在年终评优和职务职称晋升中优先考虑。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每年要组织检测,发布年度质量报告,表彰业绩突出的省市;各地对业绩突出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
(本文系2019年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研究”的核心成果,项目批准号骋驰12019058,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