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实施方案》,提出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协同、促进的战略性举措。
日前,围绕社会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进行了专访。
陈锋认为,《实施方案》从政府高位推动产教融合,统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全过程、各环节的产业、教育、人才、科技、金融、财税政策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为城市、行业、公司、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创新空间中提供了强大的创新动力。
改革驶入快车道
产教融合成为时代发展所需和社会共识
党的十九大以来,产教融合作为一项重大政策,相继写入“双一流”建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产业、科技、人才等领域的重大文件中,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热词。请问当前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将产教融合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成为时代发展所需和社会共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角度来讲
产和教一直是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将释放更高维度的效能活力。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和科技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人才是整合撬动其他资源、引领其他要素升级的首要资源,科技革命是实现生产力爆发式提升最重要的推动因素。这就需要构筑全新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生态,让人才和科技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让创新需求和实践需求成为推动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产教融合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战略定位不断深化,政策框架逐步完善,阶段性成果逐渐显现,改革社会共识日渐达成。这为产教融合改革迈入“深水期”,从整体推进产业变革、教育变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紧密协同的综合性改革奠定了基础。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通过推动综合改革与协同创新,带动教育、科技、人才各个领域改革,将产教融合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效能合力。
从挑战角度来讲
产教融合综合性改革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在更大范围凝聚综合性改革共识。当前各地对产教融合改革的认知与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定位要求相比还不平衡、不充分,认知不到位会成为制约改革成效和各参与方动力的重要因素。产教融合作为综合性改革,需要各参与主体着眼于创新发展全局,强化产教融合战略思维,树立共同意识,推进共同行动。
二是要形成各方合力,创新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当前产教融合改革导向非常明确,但是落到实施层内,各部门各行业前期各自出台的各类政策,彼此之间的衔接性、贯通性还没有打通,还没有形成需求导向、贡献导向的合力。要加快健全产教融合微观层面关键共性制度供给,加快探索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多元创新实践,加快校企之间从合作走向融合。
叁是要统筹发挥学校核心基点作用,建设创新骨干网络。产教融合覆盖了从“双一流”到应用型本科、职业技术大学、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领域,涵盖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创新全链条。学校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实现更大范围串联。要将学校打造成创新资源引力中心,促进资源聚合、集成与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开发创造无限连接的骨干网络。
四是要搭建产教融合国际平台,深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演进,以产教融合为特色的新型国际教育合作正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通过多元主体开放合作和多层次的网络协同,形成自我演化的创新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人才需求、助推全球教育形态变革和产业创新发展。
政府高位推动
将产教融合制度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效能合力
从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对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建设产教融合型公司实施办法(试行)》,再到近日印发《实施方案》),请问《实施方案》相比已出台的系列政策有哪些亮点?
本次《实施方案》出台是对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对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和深化,体现了四个方面的亮点:
一是明确了产教融合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举措的定位。
产教融合概念提出初期,更多被理解为学校或公司的一项工作,存在认知不到位、不充分问题。《实施方案》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产教融合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举措的定位。从本质上讲,产教融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求的综合性举措,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综合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产教融合对深化教育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人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仅是学校和公司的事情,首先应该是党委政府推动改革发展,引领整个教育、科技、人才、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要从更高站位认识产教融合改革的重大意义。
二是明确了“两种规律”“两个作用”统筹推进原则。
《实施方案》强调要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发挥好政府统筹推动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推动产教融合走向纵深。一方面,《实施方案》以城市作为改革的“基本盘”,明确要将改革向全国推开,五年试点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由省级政府推荐试点城市,直辖市推荐市辖区或国家级新区,计划单列市整体进入试点思路,着眼于产教融合国家战略定位,广泛带动试点城市统筹政策资源优势和积极性,为产教融合综合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提供基础性试验平台;另一方面,《实施方案》着眼于市场创新需求,注重发挥公司重要主体作用,降低校企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励建设各类产教融合平台载体,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畅等问题,完善健全行业公司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全要素深度融合。
叁是明确了推动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路径。
《实施方案》统筹部署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提出要创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以新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产教融合园区,发展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联盟等。通过这些重大平台载体,能够真正将政府、公司、学校、行业、社会等多元主体,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文化等多维要素,技术研发、产物应用、商业运作等多重环节在平台上实现链式融合,协同创新,价值创造,使产教融合真正落实落地,成为城市节点互联互通的核心枢纽,行业支点创新协同的骨干网络,公司重点投资于人的核心场所,从而真正在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科技改革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
四是明确了制度创新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
《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加大产教融合系统支持力度。一方面,将国家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具体化,统筹组合投融资和财政政策激励,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合力,提出发布优惠政策清单,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招生计划安排、学位(专业)点设置等方面倾斜支持等针对性优惠政策,着力破解当前产教融合瓶颈约束;另一方面,鼓励试点城市、行业和公司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健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完善现代学校和公司治理制度,强化产教融合经验报告与复制推广制度,推动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创新,使一批城市、行业、公司、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创新空间中获得更大的创新动力。
核心路径擘画
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公司为重点
如何理解《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公司为重点的改革路径?
现在改革已经进到深水区,在推进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找到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至关重要。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公司为重点的改革路径,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跨越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多层次,契合创新需求和产教融合综合性改革整体特点的创新路径机制。
从宏观层面看&驳迟;&驳迟;&驳迟;
产教融合改革只有以城市为基本盘,才能真正将创新发展理念和制度供给目标落到实处。城市既是人才、产业、科技、资本、管理等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地,也是统筹教育、产业、金融、人才政策的基本单元,更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主节点。以城市为节点开展产教融合,能够发挥政府统筹市域内资源和政策作用,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人口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战略抓手,推动建设试点与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紧密结合,让产教融合成为教育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协同推进、系统创新的有益方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中观层面看&驳迟;&驳迟;&驳迟;
产教融合改革需要聚焦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点行业,发挥政府规划布局和市场聚合资源的合力。通过推动行业组织、产业政策更好融入教育改革与人才开发,能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助力;通过在更大范围汇聚上下游资源,精准预测行业人才培养数量、规格、层次,打造行业人才培养与创新攻关的供应链体系,能够加快形成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服务业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行业创新生态。
从微观层面看&驳迟;&驳迟;&驳迟;
公司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创新成果研发的重要战场,也是孕育共生思维、打造价值共同体、推动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的一线阵地。通过健全公司参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的体制机制,能够加快形成以技术进步为主轴的价值链贯通循环,产业链延伸升级,为行业创新生态建设创造增量,为城市综合改革释放动能。
《实施方案》统筹布局城市承载节点、行业聚合支点与公司主体重点之间的互联互通、互促共进,搭建起了跨地域、跨时空、跨层次汇聚创新人才、信息、资源、项目的超级平台,构筑了投资于人的强大创新生态。
投资于人行动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巨大合力
产教融合作为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本次《实施方案》将对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起到怎样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强调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实施方案》对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可以从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谈起。
一是开放性
开放性要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这意味着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以教育供给主体为主导的封闭供给体系,实现需求引领教育变革。产教融合的核心就是以创新需求为引领,重塑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实施方案》着眼于构建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制度创新为目标,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度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重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流程为需求导向的现代教育体系奠定了制度平台基础。
二是多元性
多元的创新需求呼唤多元的教育供给。教育多元性要靠多样化主体的共同参与来实现。《实施方案》着眼于建立健全行业公司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出要建设产教融合园区、产教融合集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促进学校、公司、行业、政府、社会多元主体要素集成,优势互补,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适应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实现多样化发展。
叁是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本质性要求。终身化就需要改变传统教育体系中一次性教育为主的特征,为全民的终身发展服务。全体劳动者、在职人员是终身教育最重要的需求方,这种需求决定了终身化教育必须同产业发展、职业变化紧密联系,只有实现产教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终身教育。《实施方案》以促进人才开发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致力于将数以万计的公司打造为终身学习的工场,进一步丰富提升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内涵、形式与质量。
四是创新性
教育的创新性既表现为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创新需求,又体现为教育要面向未来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创新的现代化人才。随着科技革命速度越来越快,产业创新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来自于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只有顺应科技革命趋势,深化产教融合,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需求,促进教育、产业、科技界紧密协同联动,才能源源不断催生出创新的内生动力,生长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创新人才和技术。《实施方案》从政府高位发力,为教育创新变革厚植创新的土壤,优化创新的生态资源,激发创新的动力机制,也必然将释放创新的裂变式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