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就势,紧抓高职扩招机遇谋发展
高职扩招是中央抓“六保”、促“六稳”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稳定就业中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高职扩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也满足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换代的需要和就业质量的要求,更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转向高等职业教育。此外,高职扩招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融合,助推了招生模式和招生对象的改革,加深了社会和公司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理解。
高职扩招是高职院校提质增效的新突破口。高职院校既要扩容,也要提质。扩招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培养方和评价方式,以及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等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无疑,高职院校正面临着一场改革“硬仗”。立足院校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打好这场“硬仗”,将形成能彰显校本特色的扩招学生培养体系,也将助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乃至整体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
高职扩招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着力点。从党中央、国务院对于高职扩招的重大决策部署可以看出,国家期待高职院校作为类型教育,在落实职教改革20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方面有新思路新作为。高职扩招能拓宽高职院校的生源渠道,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数。同时,扩招后生源复杂多样,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学习意愿和发展诉求差异较大等现实难题,倒逼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管理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量与保质并行,将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进度,助推解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质量牵引,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高职扩招让很多人有机会能够享受职业教育红利,要在“招得进”的基础上,确保“教得好”“学得好”,能够“留得住”“出得去”,形成学生、公司、院校共赢局面,促进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做稳生源增量,确保“招好”。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和地方产业需求,做深做细行业公司需求分析、生源情况调研,有针对性地精选学校优势专业、社会紧缺人才专业和热门专业作为招生专业,紧密对接行业公司所需、扩招对象所盼,提升招生专业吸引力。同时,全面发动公司员工、退役军人、待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参与报考,深入开展招生宣传,通过分类考核选拔,确保有意愿且达到要求的扩招对象能够接受职业教育。
做强教学容量,确保“教好”。在广泛开展学情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学方式、课程方案、师资团队、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和变革。可将教学班级分成脱岗无基础班、在岗无基础班、在岗有基础班等多类,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同时,配强配优师资队伍,组建由校内教师和公司专家共同组成的“双师”教学团队,邀请公司高管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与教学、实训指导等工作,确保实现“标准不降、质量更高”的培养目标。要建立适合扩招学生特点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过程考核和期末测试结果对学生给予综合评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做优管理变量,确保“学好”。扩招带来学生分布广、时间散、生源结构多元等教学组织难题,要求院校为学生打造更富有选择性、更加便捷和有效的学习方式。要贴合学生实际需要,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方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和运用在线课程资源,安排学生在线自学公共基础课程;利用业余时间“送教上门”,开展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此外,在保证育人质量和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实行3至6年的弹性学制,建立学历证书、专业技能证书等与课程学分的转换机制,允许学生在部分课程上用已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学分认定与置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德技并修,找准扩招人才培养发力点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需要,也是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构建“量身定制”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一是定制班级,针对学生的多样性特点,合并确定教学班级,分类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是定制资源。确保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按难易程度为不同层次班级配备不同级别教材。叁是定制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以“促进有效学习”为取向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形成基于素质提升的协同育人新格局。要充分发挥课程之间、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的素质教育功能。一是围绕综合素质提升,组织思政理论课、文化素质理论课教师重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立适应高职扩招学生特点的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引导各类专业课教师充分挖掘和整合配置素质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认知观念、价值追求的知识。二是注重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元素,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叁是采取多样化教育教学手段,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构建“叁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实施校企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是培育工匠精神。充分挖掘行企教育资源,由学校导师和公司导师共同管理班级,适当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方式,增强学生职业认同,塑造职业精神。二是淬炼职业技能。由校企联合制定以职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各专业扩招班级的不同技能基础与学习需求,细化技能培育要求与要点,确定校企协同培养计划,组织学生进公司、进车间开展实践,增强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和技能,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公司职业要求的契合度。
(作者:杨建新,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