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本科职业教育改革:如何先行先试

作者:孙 诚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日期:2020-08-18


职教利器推升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起世界最大规模的制造业,为适应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央政府实施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

2014年,《国务院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的目标任务。时隔5年后,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再次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从而加快了改革步伐,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对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肇始于工业革命,其发达程度和普及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经济和教育发展史表明,职业教育不仅是扶贫济困的手段和授人以一技之长的实用性教育,更是一项跨越国界的教育政策,是振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力量,同时也是普及教育、实现劳动者全面发展的利器。

因此,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逐步明确为建设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战略定位的重大举措。

坚持职教类型属性,构建巩固的现代职教体系

2019年5月,教育部首次以“职业大学”命名批准了15所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标志着我国独立建制的本科职业院校正式建立,拉开了职教界期待已久的改革大幕。

一年来,15所职业大学在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培养定位上坚持技术技能人才不变,学校名称上坚持职业教育特色不变,培养模式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变的职业教育属性。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15所职业大学发挥坚持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保持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按国家规定均开设10个职业本科专业。首批15所职业大学把握住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坚持质量优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优先,以培养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探索本科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向前迈出了第一步。

2020年6月,教育部又批准7所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大学”。目前,我国已有22所职业院校(21所民办+1所公办)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教本科试点逐步进入改革深水区。

当前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由点扩大及面,标志着改革重心由“层次”提升转向“类型”内功建设。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开始激发更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先行先试的试点改革行列中,以尽快探索和论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内在组织结构能够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对接,以此为改革突破口,实现弥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不足,打通职教生学业上升通道,构建多层次、多规格、层层贯通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完善职教本科改革,赢得全局主动

22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抓住机遇,聚焦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进行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以此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一、明确办学定位,坚持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制定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未来的新制造业构成,即大数据与云计算将成为生产资料,互联网、物联网将成为生产关系,而科学技术将成为第一生产力。由此也警示了我们的本科职业教育应该率先重新审视和确定未来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

自高度集中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引导的“智慧产业”问世以来,劳动力就业市场出现“体力密集型产业”中的低端人群面临大面积失业、“脑力密集型产业”又面临人才奇缺的尴尬局面。人才供需的短暂断层和失衡的状态,启示本科职业院校需要顺势而上,抓住机遇,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岗位适应性能力标准,确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方案,助力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培养和输送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多方共赢机制,培养能快速适应产业发展节奏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双元”育人机制,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公司甚至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最大限度调用多方力量,促进校企合作,将会缩短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间。

首先,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双元”育人机制要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平台和条件,公司实践,甚至公司宣讲都是很好的第二课堂。要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自主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解决就业的后顾之忧。

其次,要有利于完善师资队伍。要突出公司技术和管理人员直接参与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性,让公司高手为校内课程提供指导。学校教师入公司进行岗位锻炼必须长期制度化、高效化,对教师的“双师”素养要求应该放在最前端。

叁、发现专业群建设的规律特征,开拓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的运行路径,提高专业群的集聚效应、提高服务功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实践研究中发现,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能够解决院校专业设置与公司产业发展脱节、专业设置重复、资源分散、就业质量不高和产业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同时,专业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绝非教育系统内部若干专业的“组合拼盘”,不是短时间内速成的,更不是学校自编自导的“独角戏”,需要一个渐进建构的过程。

那么,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在这一关键改革中必须清醒:首先,学校要换位思考,主动了解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规律,熟悉产业上下游供应发展链条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校企双方的研讨和磋商,探寻具有共同需求的主干专业,从而进行重组,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安排实训、调整教法、明确评估标准等,促进专业之间互补互促的集聚效应。其次,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和路径,重构教学组织模式。目前,产业分工在经历了不断细化的阶段后,开始转向产业链发展模式,因此,本科职业大学要探索如何打破学科与专业间的限制与壁垒,按照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能力标准,规划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流程,为学习者提供能够实现自我重组提升能力的专业集群学习平台。最后,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本科职业学校治理水平。

面对学校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领导班子要具有适度超前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管理服务队伍,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掌握、调控、优化各环节间关系,使管理要素有效运转,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四、提升本科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全球性流动与迁徙,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参与研发和创新活动,国际高技术技能员工已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新技术研发不可替代的人才队伍。无可否认,在促进全球的创新业绩中,密集型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竞争正在影响着全球各地的创新政策行为。

近年来,各国纷纷把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也关乎我国在国际合作与分工中的具体位置与角色任务。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高端人才供给主体的本科职业大学,必须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从而达成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

(作者:孙 诚,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