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为教育事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砥砺奋进、开拓前行。如何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抓根本,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提出了“四有”好老师标准。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嘱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认为,培育更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教授牛书成说。
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从未如此快速,社会对人才之渴求从未如此强烈。如何让师德师风点亮教师生涯、让好教师撑起教育脊梁、让高质量教育推动社会发展?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在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看来,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教师的关键环节,对师范类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要通过思政课、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每一个未来教师心中埋下“大国良师”种子,树立“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职业信念。
“非师范类学生从教,一定要单独补一课师德师风!”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注意到,很多非师范类学校也参与到师范教育中来,壮大了教师教育的队伍。为确保“准教师”质量,他建议相关高校在关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突出师德师风培养。
谈及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多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词——评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绘制蓝图,更要狠抓落实评价。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提出,改革教师评价,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破”的是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建议,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聘的首要内容,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
打底色,思政教师要讲好“大思政课”
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以“应对全球疫情挑战,加快推动教育变革创新”为题,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汇报。
林忠钦在发言中建议,将抗疫的鲜活案例融入教材,向广大青年学子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颔首赞许:“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林忠钦说,“要将伟大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鲜活案例及时融入教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制度优势,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像林忠钦一样,许多代表委员都在关注思政课和思政教师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结合紧密,这对思政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牛书成介绍,长期以来,郑州大学坚持引育结合,积极拓宽思政课教师引进渠道,严把教师选用关,积极推进实施示范课堂建设工程、教学名师培育工程等六大工程,搭建思政教师成长发展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校长崔建梅认为,要积极发挥优秀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年轻教师配备教育观念新、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员带教教师,努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的骨干力量,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邵志豪在调研中发现,乡村中小学的思政教师多是专岗教师,没有思政学科专业背景,要讲好、讲透思政课很吃力。他建议,要抓好在职在岗教师存量的“精准培训”,强化乡村思政教师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要做好增量的“定向培养”,继续推广特岗教师计划。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我们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
补短板,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
“当前我国乡村教师数量短缺,特别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合格教师缺乏,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问题仍然突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庞丽娟和团队在20多个省份100余个县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进展和成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城乡中小学特别是乡镇以下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队伍结构与质量存在明显差异。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乡村教师群体在教育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何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助力乡村振兴,是许多代表委员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教师的作用,强调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心潮澎湃。他介绍,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推出“志远计划”,面向当时尚未脱贫摘帽的52个国家级贫困县定向培养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倡议推动“强师计划”,联合全国师范大学,为832个脱贫县定向培养输送高水平师资;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鼓励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一线任教……
“没有能力强劲的乡村教师,振兴乡村教育只能是空口白话。”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呼吁,要切实提高教师各类专项津贴,深化实施乡村教师岗位津贴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工资水平,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
今年两会,庞丽娟带来了一份“完善我国乡村教师综合待遇政策制度”的建议。她提出,“完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艰苦边远地区乡村教师岗位特殊津贴制度,加强住房保障政策让乡村教师‘安居乐教’”,并强调“应以子女教育基本保障为重点,在国家层面出台乡村教师子女入学的优待政策,这是调研中广大乡村教师普遍反映的最大关切”。
“乡村教师进修机会少,教学能力较难提高,职业发展也会受限。”为此,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奎建议,建立西部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学历提升、专项培训、导师助力、理论提升和职业荣誉提升等方面给予全面的帮助。
谋长远,构建教师队伍保障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吸引优秀人才竞相从教。习近平总书记这份关心,是巨大鼓舞,更是有力鞭策。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适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出扩大全国教育硕士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师范专业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计划人数,进而推动提升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
戴立益也关注教师队伍学历这一问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9年,我国中学教师中拥有硕士学历比例仅为4.7%,而美国中学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者占59%。对此,他建议探索“4+2”新师范培养模式,实现对教师人才的本硕一体化培养,吸引优秀人才竞相从教。
“必须大幅度提高中小学教师政治待遇与收入水平,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中小学教师队伍,让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花园小学校长曹永鸣呼吁,打通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成长培养通道,强化教师荣誉配套待遇保障。
助力广大教师尽展其才。习近平总书记这份关切,是奋进动力,更是战略部署。
“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让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但现实中教师发展还是受到种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认为,社会要少一些焦虑浮躁,要减少学校与教育无关的工作,减少各类评比检查,还教师发展以沉心静气的良好生态。
推动好老师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份关怀,是殷切期盼,更是前行领航。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表示,要继续确保4%的教育投入,为教育优先发展夯实基础。她表示,现在,学校的硬件已经有了很大保障,关键是把钱更多地用到人身上,激励教师安心从教,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
“既鼓励教师群体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又要将更多资源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