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于2019年启动职业教育领域的“双高计划”第一轮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按照每5年一个支持周期,入选的197所高职院校即将面临中期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或涉及项目经费支持额度调整。
“双高计划”不仅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更是立足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引领性制度设计,是职业教育“下好一盘大棋”的重要支柱,将带动中国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与之前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等改革项目不同,建设周期更长,持续到2035年,中央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左右,一年的投入相当于示范校、骨干校一轮建设周期的总投入。两年来,国家对“双高计划”的顶层设计做出了全面部署。通过“双高计划”的撬动,全国31个省份共出台118项政策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国家、省级两个层次的双高建设校。
两年来,入选院校以多种形式进行了改革探索,服务当地产业升级转型,明显提高了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也提升了高职的办学声誉。一些双高建设院校在招生分数线上超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高于当地普通本科,出现了明显的“马太效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66.4%的学生录取分数线超过本科线。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院校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上半场”的成绩不容乐观,如建设方向不够聚焦、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认识不到位等。从前两年的数据来看,地方政府双高建设的经费支持和到位情况差异比较大,学校在多渠道筹钱以及资金使用上理财能力还不够。同时,有些地方没有建立项目管理协调推进机制,对学校双高建设缺乏指导,双高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的升格愿望迫切,“一把手抓升本,二把手抓双高”。
因此,高职院校要实施好“双高计划”,舞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龙头,需要加快行动补短板,尤其要处理好高职和升本、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办学规模和效益等关系。
“双高计划”启动只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是否水平高最终还要看成效。教育部、财政部会在中期以及实施期结束后对建设高校进行绩效评价,中期调整项目经费支持额度,实施期结束调整项目学校。据介绍,“双高计划”中期评价总的导向是学校有没有跟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没有做出实打实的贡献和可借鉴的经验。
即将到来的中期绩效评价犹如对双高建设学校的一次“体检”,既是报告进展,也是预警。因为“双高计划”不搞终身制,而是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新一周期的“双高计划”将于2023年开放遴选,不在上一轮建设名单里的学校可以申请,在上一轮建设名单的学校依然要重新申请,建设院校的压力可想而知。
要想“期中大考”取得好成绩,实施期结束后不被淘汰,高职院校就不能把双高建设当作“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消化、理解、实践好一系列政策,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职业教育的内涵和质量建设上争取取得新的突破。既要自己和自己比,也要自己和别人比,在个性指标上有特色,共性指标有优势,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真正发挥带动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龙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