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教育报刊社联合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要求开展研讨。现摘登会议发言,敬请关注。——编者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历史价值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 吴德刚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党领导人民探索党的教育事业带有根本性并且始终影响全局的宝贵历史经验。
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党性,是教育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集中体现。100年来,党的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确定基本方针政策,党的教育方针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集中体现。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既历尽曲折,又不断创新发展。
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是“坚持理论创新”的充分体现。回顾党的教育方针历史变革,可以深刻感受到它是党领导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总结、提炼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性和真理性的不断发展,是经过建党100年人民教育事业波澜壮阔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
党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充分体现。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教育机会的公平,党始终坚持教育工作的公益性,主张教育的公平,并从法律层面给予保障。所有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党的教育方针的人民性,进而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大幅度提高了全民族的受教育水平。
历史启示:一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指导地位和全局性影响。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全面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什么时候教育事业就得到了健康顺利的发展。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须臾不可偏离党的教育方针。二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具有极其重大现实意义。新时代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党的教育方针,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更加鲜明、内容更加完善、要求更加明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理论的创新成果。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须臾不可放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必须全面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大批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发展、能够担当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须臾不可舍本求末、顾此失彼、工作片面化。
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葛道凯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明确了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向和总指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党的教育方针为党完成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作出了叁大历史贡献。第一个历史贡献是为中国站起来救国图存。第二个历史贡献是为中国富起来铸魂奠基。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叁个历史贡献,是为中国强起来献智助力。进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标志着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党的教育方针的丰富完善和我国教育基本矛盾的“四次转变”是高度一致的。前叁次转变分别以教育改造、普及教育、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第四次转变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高质量的教育应该是育人为本、公平普惠、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开放多样、有贡献力的教育。
以“叁个坚定不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是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江苏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推进中小学校“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和高校“强基创优”建设计划,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江苏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行动、体育美育高质量发展计划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计划,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叁是坚定不移推动教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都凸显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生产功能。江苏将更加聚焦解决人民群众关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深入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内涵提升项目,扎实推进中职学校“领航计划”和高职学校“卓越计划”,加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高校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行动计划,更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
打造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孟繁华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政治职责,必须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全面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根本,把牢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教育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一是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好高尚德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先后对广大教师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标准和期望。师范院校要紧紧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实,为师范生成长筑牢信念之基、把稳思想之舵。
二是完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范院校要始终坚持把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近年来,首师大把握教育发展对教师能力素养提出的新要求,着力培养知识面广博、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创新型教师。通过拓展深化通识教育,构建厚基础、宽视野、系统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叁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双链循环”发展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师范院校要不断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在长期的探索中,首师大确立了“反哺、引领与共生”的改革创新理念,坚持教师教育面向一线中小学实践,构建了“双链循环”教师教育模式。“双链循环”中的内循环,是指大学内部“理论—标准—课程—实验室—基地”的循环机制,理论推进标准的变革,标准要求课程的改革,课程对实验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在实验环境中产生的新教师、新课程、新教学在基地中成为真实的课堂,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又成为理论继续前行的新起点。“双链循环”中的外循环,是指大学与中小学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以理论引领中小学实践改进与创新,以丰富的基础教育实践反哺大学教师教育理论重构。目前,首师大与共同体学校形成了多元、交互、融通的联系渠道,共同参与培养师范生,不断为国家基础教育输送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深入推进“五育”融合实践
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 李有毅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的高度统一,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精准阐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新创新成果。“五育”融合是对“五育”并举政策的理论提升,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
一是在顶层设计中阐明“五育”融合价值。“五育”融合既是新时代对于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符合育人规律的创新性实践。如今的时代瞬息万变,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而创造性来源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绝不是平均发展、全能发展或同质发展,而是建构性、个性化发展。可见,“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正是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
二是引导改革实践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如何更好落实“五育”融合,更好推进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新使命。首先,全面建设“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各类课程目标中设置具有该类课程特点的德育、智育等目标,让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真善美”品质、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其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课堂。根据“五育”融合课程目标,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任务、活动等要素,推动学生在各类课堂互动中发展“真善美”品质,让“五育”在各类课堂中发生并体现整体性、累积性与建构性。再其次,强化评价体系建设。在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评价基础上研制与课堂目标一致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引导“五育”融合实践的正确方向,规范师生“五育”融合实践的行为和习惯。
叁是在立德树人引领下把握“五育”融合方向。“五育”融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根本导向,把教育目标回归到人本身,在教育实践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才能真正破除“五唯”痼疾,破解“双减”难题。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德”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素质,强调以德为先、以智为源、以体为本、以美为怀、以劳为径。人才素质的意义和作用各不相同,但并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
未来“五育”的关键在于融合,达到相互融通、相互滋养的状态,构建高质量的全面培养体系,走出一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创新之路。
加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 顾海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对理论创新问题的论述中再次提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又一次着重强调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要求和内涵等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相结合的过程。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体系、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过程,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同思想文化的转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才能升华中华文化的思想魅力。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增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奋进中积累的文化精粹,蕴藏着中华民族世代奋进聚合的文化力量。以广大人民群众耳濡目染的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力量,再现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形态,必将升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最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源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气质、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增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自信自觉。深刻理解“修身”“齐家”“平天下”古训的寓意,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之大德、社会之公德和个人之私德等不同层面的密切关联及其内涵,进一步提升对社会主义本质等重要理论认识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精粹,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怀的思想文化源泉。这是新时代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的问题。
深刻认识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
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翟博
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深刻认识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政治责任。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
叁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我们思考和谋划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四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教育方针的内容进行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五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开宗明义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总要求,也是最基本的、最本质的要求。
六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
七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指明了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八是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彰显了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九是坚持尊重规律性。在教育服务方向上,更加注重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人才培养途径上,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十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独特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历史征程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的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吴安春
“人民至上”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概括提出的十大经验之一,体现着党的宗旨,反映了党的初心使命。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民至上”反映着党百年教育方针的历史经验。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总结党百年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及其历史成就,“人民至上”在党的教育事业上,是对百年教育方针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突出强调党的教育方针“人民至上”根本要求。2015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增加了为人民服务等方面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确立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总要求。
“人民至上”反映着党百年教育方针的理论本质。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体现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上,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作为重要的理论源泉。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其理念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性也不断被深培厚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人民至上”内涵。
“人民至上”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要求。一要坚持教育均衡,确保“人人有学上”“人人上好学”,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二要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长期存在的“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叁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四要坚持需求导向,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创新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百年淬炼,百年荣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日臻完善,人民至上的思想熠熠生辉,贯彻落实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就要立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
在深学细悟中坚定教育初心使命
深圳市南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珺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系统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深学细悟中进一步坚定教育初心使命,在行知结合中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全力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
一是深学细悟,进一步坚定教育初心使命。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做到认真学习,深学细悟,进一步坚定教育初心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局务会、部门工作会的第一项议题。制定教育局党组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实施方案,明确学习内容、形式和要求等,实现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教师学习全覆盖。
其次,开展“研讨+演讲”活动。邀请市区党校教师深入学校开展主题讲座,分析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科学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具体举措;组织开展全区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绽放青春”主题演讲大赛,充分展现南山教师勇担时代责任、潜心立德树人的良好形象。
再其次,转化学习成效。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相结合,着力解决好教育民生实事,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二是笃行致远,全力创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南山教育将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工作规律,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全局性、支撑性作用,全力创建基础教育先锋城区。
首先,坚持政治统领,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筑牢信仰之基,把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纳入党组工作顶层设计,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教师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强化政治领导,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其次,坚持人民至上,持续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全面总结“双减”经验做法,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发布培训机构“白名单”,加速基础教育学位建设和深化集团办学,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民呼我为”成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的明亮底色。
再其次,坚持尊重规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眼立德树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深化“叁全育人”,优化全区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队伍及评价体系;深化体教融合,加强美育熏陶和劳动教育实践,使学校育人模式更加贴近教育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