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是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做到从历史与现实两重维度看教育、抓教育、办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整体提升教育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描绘好新时代贵州改革发展新画卷贡献更大的教育力量。
树立贯通古今的大历史观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对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回顾总结百年奋斗光辉历程,昨天、今天、明天紧密相连,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增强历史意识、拓宽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是基础课、必修课。树立大历史观,就要认清历史有其发展规律和大势,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把握机遇的能力。历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回答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路要怎么走”叁个重要问题。
历史是身份的来源,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我是谁”是个经典的哲学命题,也是历史脉络和身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全党同志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党章》明确“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个定义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史中凝练而成的,必须放到历史语境中才能理解。只有了解我们党的光辉历程、了解先辈党员们的献身精神,才能看清共产党员永不褪色、历久弥新的英雄底色,才能认识到共产党员这个染着血、凝着泪、浸着汗的身份是何等的光荣,才能做到《党章》中要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才能做到入党誓词中最后的4个字——“永不叛党”。
历史是规律的总结,回答了“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中,经历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现代化建设道路。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对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就能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复兴;更加真切地弄清为什么我们走的道路是通往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更加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
历史是经验的凝练,回答了“路要怎么走”的问题。“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实践中不断回答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历史性课题,成为指导我们继往开来、继续前行的宝贵资源和思想武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特别要注重吸收历史经验,转化成适应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的生动实践。
坚定教育报国的大使命感
坚定教育报国的大使命感,就要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增强教育报国情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更公平教育的需求,让教育改革发展的红利更多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握好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要涵养家国情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国之重托、党之重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任务,是对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目标。“德智体美劳”是对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要求,其中德育是灵魂、智育是核心、体育是基础、美育是升华、劳育是关键。“全面发展”是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健康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用“中国心”思考“中国事”做好“中国人”,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要涵养教育情怀,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是一项有情怀的事业,要在接受教育、办好教育的过程中,主动涵养教育情怀,坚定教育报国的初心和使命。“怎样培养人”,解决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强调,一是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学以致用,才能有机地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二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是教育的正确方向和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从来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甘做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
要涵养人民情怀,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人民情怀是这一思想的显着特征。教育“为谁培养人”或者说“为谁服务”,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问题。为人民培养人,就是为党和国家大业培养人,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实践要求就是做到“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体现教育的民本取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体现教育的政党取向;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体现教育的制度取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教育的实践取向。教育系统在“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政治定力,立场坚定、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贯彻“四个服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