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学生展示泡茶技艺
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学生在职业教育活动周上展示机电维修技能
海经贸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在上实训课
在餐桌上比拼摆盘,在烹饪台上展示厨艺,在镜头前直播带货……日前,在海口旅游职业学校第十九届技术节上,12个专业学生同台竞技。
以赛促教,产教融合,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把职教课堂与比赛相融合,将学生日常训练融入生产一线。该校学生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连续19年参与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工作,成为海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连续叁年将职业教育相关工作内容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尤其是“十叁五”以来,海南省教育厅实施“重点支持、重点倾斜、重点发展”的政策,职业教育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
从量变到质变
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海南不少职业学校只能靠收取学生杂费维持基本的教学运转。2007年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当时全省叁分之二的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达不到国家设置标准,有的学校仅有几十名学生。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让海南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
如何改变窘境?当时的海南职业教育走出了这样一条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扬长避短。
2008年,海南创新提出“叁段式”职教模式,把现有优势聚集,即叁年中职学习期间,第一年学生在市县职校打基础;第二年利用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或是省属示范中职学校师资和教学设备的优势,采取“以城带乡”联合办学的方式,让学生到省属学校学技能;第叁年利用省属示范中职学校与各公司单位的“人脉”优势,让农村学生顶岗实习,并由此走上就业岗位。
“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倒逼式办学,有效促进城乡职校之间、职校和公司之间的良性合作和互利共赢,极大推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使海南许多“小、散、弱”职校得以发展,也缓解了当时海南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压力。
职教改革初显成效。海南昌江、陵水等县级职业学校在校生由原来不足150人,增加到1000人以上。在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学校的带领下,全省多个市县职业学校把职教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校企合作、城乡互动”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愈加显示出活力。
经过多年发展,一幅海南职业教育欣欣向荣的景象徐徐展开:目前,全省共有职业学校63所,在校生14.2万人;2020年中职招生5.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的46%;全省职业学校实训设备总值11.05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9423.1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打造出旅游酒店、烹饪和护理等品牌特色拳头专业,还培育了黎族文化传承类、雕刻类、新能源汽车等新专业,初步建成紧贴海南产业发展、覆盖一二叁产业的专业体系,形成独具海南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
集腋成裘,久久为功,在实现量变的同时,海南职业教育也在悄然发生质变——不断调整结构,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
海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曾维陆表示,全省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近5年,全省约培养18.19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着提升。
从内通到外联
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因为‘3+4’分段培养项目,我才有机会到海南大学就读,才有机会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知识。”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学生钟慧柳说。
七年前,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在父母的生拉硬拽下,钟慧柳报考了海南省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3+4”班,这是海南2014年实施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的4个试点项目班级之一。但当时的钟慧柳对于到职业学校就读充满排斥,“我以为我这辈子都和大学无缘了。”
经过叁年中职学习,钟慧柳通过考试、考核,最后顺利进入海南大学植物保护本科专业就读,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自2014年以来,海南实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试行中高职“3+2”连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等改革项目,打通了从中职、专科、本科,甚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破除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教育的“天花板”,搭建起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已有9.79万余名学生像钟慧柳一样从中受益。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招生试点项目畅通了职业教育上升渠道,激活了人才链,而“校企一体化办学”“冠名班”等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则让职业教育逐步从内通走向外联,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他们来了就能用!”这是海南龙泉集团董事长符史钦对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高度评价。刚毕业的学生缘何能得到知名公司的青睐?答案需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寻找——
海口旅游职业学校校长赵金玲表示,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产业布局,该校与多个公司共建了90多个实训基地,直通公司,培养大量一线“适销对路”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
龙泉集团与海口旅游职业学校合作开设“龙泉班”,为班级供给食材,派出名厨到校指导,同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海口天佑大酒店参照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与该校合作办学,让烹饪专业学生在学校上基础课,到酒店上专业课……
近年来,在海南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里,几乎都能找到产教融合的例子:省机电工程学校开设“海马汽车班”“威隆造船班”,省工业学校开设“椰树班”“英利班”“华润班”……
面向服务业、旅游业、餐饮业、汽车业等区域特色产业,全省职业学校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合作公司达1024家。此外,省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印发《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公司参与制度,建设培育海南罗牛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产教融合型公司,发挥公司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海口鲁能希尔顿酒店总经理孙金鹏说:“产教融合能使学校直接了解公司用人的痛点和需求,同时缩短学生进入公司后的适应期、磨合期,实现了优势互补,也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变革带来新气象。”
从有业到乐业
提升职业教育“幸福感”
近年来,海南职业教育不断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资助政策,切实成为职业人才获得体面劳动和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强大助推器,使“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成为社会信念和现实机制。
不久前,海南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儋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冯登悦获得中职组中式面点个人项目一等奖。令她欣喜的是,除了获取获奖证书,她还获得了由海南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中式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
“参赛获奖,又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我们而言是莫大的认可,让我们对今后发展充满信心。”冯登悦感慨道。
“加强赛证融通,为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且获奖项目在职业资格目录内的学生和教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海南是目前全国唯一这么做的省份。”曾维陆说。为了表彰先进,激励师生,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海南在全国率先将技能大赛结果同职业资格认定相结合,目前已为449名获奖学生选手颁发了高级工或中级工的职业资格证书。
不仅如此,省教育厅还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大赛一、二、叁等奖的选手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0.5万元,其第一指导教师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奖励。证书表彰,资格认定,现金鼓励,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极大提升师生在职业教育上的获得感、幸福感。
作为一个财政家底并不厚实的省份,海南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共投入资金6.78亿元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
亮眼的数字,凝聚着各界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持续的投入换来的是全省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保持在95%以上。2018年以来,已为海南省劳动力市场培养了11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日前,海南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要求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性,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做强做活职业教育,补“短板”、扬“长板”、固“底板”,形成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放眼当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场外,用人单位蹲守“抢人”;校招季时,公司竞相争抢进入职业院校招聘的席位……海南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获得出彩人生的注脚愈加生动。展望未来,职业教育迎来又一个春天,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
目前,海南省共有职业院校63所,在校生14.2万人。
全省职业院校围绕产业发展,中职开设16大类118个专业,高职开设19大类169个专业。
近5年,海南省培养了约18.19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