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1〕第9期
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破解结构不优、存量不活和“无编可用”与“有编不用”并存问题,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的前提下,打破行政层级和行业部门间编制壁垒,激活长期闲置编制使用权,统筹全省存量编制资源,向教育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投放,形成以“省级统筹、重点保障、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为基本思路和运行模式的编制周转池制度。
依托数据平台,汇聚存量编制资源。将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机构编制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整合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库、核查数据库、统计数据库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统发数据库,着力打造“四库合一”的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即时掌握、动态更新和有效监管,形成以常态化空编为基数的存量编制资源库,为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提供编制资源的源头支撑,有效保障教育等重点领域对编制资源的刚性需求。
强化省级统筹,推进活化严控统一。将省级统筹作为首要原则,对全省121个编制管理单位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和精细化管理。通过编制资源多元配置和一次使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统筹管理,既确保形成规模效应,又确保总量不超基数、人员不超编制。在制度管理上,明确各地不得自行建立周转池,按照省内统一部署开展工作,从源头上防控风险。在编制使用上,坚持需求导向、规范管理,全省普遍实行用编进人前置审核制度,为统筹使用编制资源创造条件。
突出精准投放,提升编制使用效益。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准确把握各领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推动编制的精准投放,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保障范围上,将统筹的编制资源重点用于供需矛盾突出的教育、卫生等领域;在保障对象上,重点向基层一线及关键岗位精准投放,中小学编制周转池重点用于保障临时急需和阶段性用编,高校编制周转池重点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补充专任教师。2019年统筹存量编制2113名,专门用于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力量不足的问题,取得良好实效。
坚持动态周转,严防资源再度固化。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周转池编制有一定的周转期限,期满由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单位周转池编制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估,依据制度运行效益,确定编制周转池“进退存废”。运行效益明显、又确有长期需要的单位,可扩大周转池编制规模;绩效不高、使用不规范的单位,通过控制用编进人,逐步压缩周转池编制规模直至完全收回。在建立编制周转池的同时,利用单位原有编制配套建立“自建池”,当“自建池”编制有空缺时,将使用周转池编制的人员有序向“自建池”流转,保证周转池编制动态活化、能放能收。
注重政策协同,完善运行保障体系。编制周转池制度主体政策文件由机构编制部门牵头,会同组织、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出台,同步明确人员管理、岗位设置、财政供给、社会保障等政策。周转池编制纳入财政预算、岗位设置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数,使用周转池编制人员为所在单位正式在编人员,落实在编人员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制度,形成完备的政策制度架构,有效发挥编制在人才汇聚、人才激励和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实现从单纯的编制管理向发挥机构编制全流程基础性作用的转变和提升,让单纯的编制数字转化为党管人才的有效抓手。
自2016年8月启动试点以来,已推动万名编制进高校,实现编制周转池制度本科高校全覆盖、高职院校有序推进,岗位职称和社会保障制度全配套;全省中小学校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基础上,再增加周转池编制近2万名,有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