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赵振华:加快职教提质培优 服务美好安徽建设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发布日期:2021-09-24


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切实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省部共建职业教育行动,着力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

全省现有职业院校330所,其中,高职院校75所、中职学校255所,分别位居全国第7位、第10位;在校生144.9万人,其中,高职院校65.8万人、中职学校79.1万人,分别位居全国第9位、第5位,实现了高职院校在地级市的全覆盖。近五年,全省职业院校年均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45万人,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89%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7%以上,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过60%。

一、创新体制机制,转换发展动能

一是创新省市统筹管理体制。出台《对于加强职业教育市级统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首创省市统筹、以市为主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赋权各市政府负责统筹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落实,打破各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政策壁垒和利益藩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加挂“技师学院”的牌子,开展双(多)证融通试点,促进普通高中、职业教育、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横向融通、纵向贯通”。通过管理体制调整,职业教育集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探索教师多元配置机制。省政府出台《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职业院校可从编制总额中拿出不低于20%编制聘用兼职教师,面向公司、行业聘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由同级财政购买服务。遴选366名优秀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建立安徽省职业教育公司社会兼职教师专家库。开辟公办职业院校重点专业“一体化”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兼具工程技术类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且有3年以上公司相应岗位工作经历的人员,可比照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办理聘用手续。中华技能大师杨杰、王忠才等一批全国劳模、工匠大师相继引入院校任教。

叁是完善督导考核激励机制。出台《安徽省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及其《指标体系》,将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列入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夯实市、县(市、区)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建立职业教育真抓实干激励机制,省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政策激励和资金倾斜,2019年以来,共有4市及3县先后受到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

二、坚持先行先试,增强办学功能

一是在全国率先推进中职布局结构调整。省教育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部门,指导各地编制中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按照“市统筹、县整合”的原则,逐市逐县逐校指导审核并推进规划实施,通过撤、并、转共调减157所小、散、弱的中职学校,校均办学规模由2033人增加至3103人,改变了过去资源分散、效益不高的局面,学校基础能力显着提升,涌现出一大批高起点、上水平的现代化中职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基本实现了专业群对产业群的全覆盖,中职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着提升。

二是在全国率先统一规范中职学校类别名称。全面完成全省各类中职学校类别名称规范工作,将各类中职学校统一为普通中专学校,实现在学费标准、编制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政策统一。通过统一中职学校管理政策,进一步激发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公信度,先后有5所院校分别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实习管理50强,中职教学成果入围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职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逐年提升。2021年,安徽省3名中职教师获省“五一”劳动奖章,6人获评省“金牌职工”;中职学校2种教材分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二等奖,1人获全国先进个人;《中药鉴定技术》课程入选成为2021年全国中职学校课程思政10个示范项目之一。

叁是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统一的中职网上招生录取平台。改革中职招生录取制度,自2016年起将全省各级各类中职学校、五年制高职、技工学校的招生宣传、志愿填报及录取工作全部纳入省中职网上招生录取平台进行管理。该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有效打破了生源封锁,进一步净化了中职招生环境,对于破除生源封闭和防止有偿招生、推进招生公平公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安徽省中职招生任务均超额完成,中职招生职普比居全国第一方阵。

四是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升级版中职学校办学标准。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中职学校设置标准基础上,结合安徽省实际,组织研发升级版的《安徽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完善配套评估办法、操作指南,组建专家指导组,全面开展中职学校分类办学水平评估,从办学方向、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内部治理、质量效益、特色创新等6个方面分础、叠两类,推进中职学校持续提升办学水平。此项工作受到教育部职成司充分肯定,并委托安徽省开展全国中职学校办学标准研究。

叁、强化系统设计,激发合作潜能

一是实行省部共建。根据孙春兰副总理调研安徽期间教育部和省政府达成的意见,制定《教育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对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技能培养体系、提高技能培养质量、提升技能服务能力、厚植技能文化土壤等方面,实施省部共建技能安徽行动,力争为建设技能中国提供安徽样板。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出台安徽省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产教融合实施意见,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省份,科大讯飞集团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型公司,遴选确定201家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培育公司,校企合作省级示范基地、示范校281家。积极推进安徽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校、企联合申报产教融合类建设项目77个。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省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149所,其中国家级试点19所。连续举办10届职业教育校企对接活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成果展示、典型案例评选等活动,着力推进政、校、企联动。目前,全省74所高职院校和241所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参与公司3272家。

叁是推进多教融通。一体化设计中职、职业专科、应用型本科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衔接贯通。实施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3+2”“五年一贯制”、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3+2”衔接培养模式,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优化“知识+技能”考试结构,健全完善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等政策。2019-2020年,全省中职学校毕业生通过对口招生、高职分类招生、与高职院校“3+2”“五年一贯制”联合培养等方式,共有17.7万人升入高校就读,高职院校每年升入本科高校规模逐年递增,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融通发展,探索建立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制度,有序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衔接互通,建设安徽省“学分银行”,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四、立足质量为先,提升育人效能

一是构建“叁全育人”格局。2019年,安徽省成为全国8个“叁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之一。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制定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工作意见及实施细则,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实体性安徽省高校(含高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突出推动“一校一品”典型示范、形成“徽风皖韵”地域风格等两个特色,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建设省级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立大数据中心,打造“5+狈”智能系统,实现全省大学生动态信息一键直报、异常情况实时感知。将“叁全育人”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高校综合考核、政治巡视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党委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丰富“实践育人”载体。常态化举办学生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优秀教科研论文、教学软件、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逐年提升,高职组获得奖牌总数连续3年居全国前3,金牌数位居全国前6、中部地区第1;中职组连续7年国赛获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逾20个百分点,2021年更是高达近35个百分点。同时,勇夺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石雕项目)金牌。全省9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非遗培训班(基地)13个,年均举办非遗展演、展览、知识讲座1000余次。在全国第二届“黄炎培”杯中华职业教育非遗创新大赛暨非遗职业教育成果展示会中,安徽省2个参赛项目全部获得一等奖,1所学校获非遗特色院校奖。

叁是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深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岗课赛证”融通发展,以“岗”为导向,瞄准岗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以“课”为核心,推动课堂革命、完善评价体系;以“赛”为考场,检验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证”为标准,全面开展1+齿证书(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目前,安徽省1+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省共有231所院校24.6万人次学生参与488个证书试点,涉及427个专业,9.3万名学生完成考核,完成率位居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