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是2000年10月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自2001年招收学生以来,先后为地方输送技术技能人才3000余人,其中,20%左右技术员岗位的毕业生已迅速成长为公司的“技改达人”,用自己的出色工作,助力聊城制造业变革。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3+2”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山东省校企一体化示范项目依托专业、国家骨干专业,教师团队是山东省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瞄准高职教育四个痛点
服务区域转型人才需求
《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强调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指出“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在全国41个工业大类中,聊城有31个,占比超过70%装备水平不高的公司,多以技术改造为主实施产业升级。以2020年为例,聊城市东昌府区规模以上工业公司技改投资增长43.1%。“十四五”期间,聊城市还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定制等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区域制造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先天不足,急需专业基础扎实、具有技改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促进产业转型,突破公司发展的瓶颈。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不适应技改新要求、培养目标不对接,教师不适应公司技术改造要求、技改能力不足,实践教学中公司参与少、技训不结合,支持师生技改政策保障不足、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四个痛点问题,自2007年6月起,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聚焦区域制造业公司对技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定位,建立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将技改能力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拓展能力转变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能力,适应公司对技改人才的需求。坚持扎根聊城制造业、服务公司转型发展,建设了一支“懂技术、懂设备、会诊断、会优化、会改造、能培训”的技改型教师团队,开发了适应机电一体化设备技改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聊城制造业人才供给和技术技能协同创新基地。
围绕技改能力育人关键
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改革
为聚焦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形成了会理论教学、会实践教学和能从事技术改造的“两教一改”特色,丰富了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内涵,契合了高职教学改革和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开辟了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路径,促进了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制定了突出技改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技改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纳入课程体系,自主研制实训设备再现生产场景,开展基于真实生产项目的课程教学改革,开发了支撑技改能力的核心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技改能力,使人才培养与聊城制造业技改升级相适应。在实训实践方面,建立校企双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开展真实的技改项目实践,在“课程带教+项目带教”基础上组建师生工作室,承接公司技改任务,学生参与教师横向课题,将技改项目融入实训,在“技训融合”中培养职业能力,同步推进实践教学、技改和创新创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改人才和创新创业人物。在教学管理改革方面,制定了鼓励师生参与技改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了技改成果和技改课学分在师生评价中的比重,实行了技改项目学分与专业课学分置换办法,保障了人才培养改革方案落地实施。
打造“两教一改”型教师团队。引培结合,建设团队。聘用产业领军人才,专兼比达到1∶1;引进博、硕士教师,76位教师全部取得硕士学位;开展专题培训、理论提升,提高教师技术研发能力和教学水平。校企合作,实干真练。与公司技术骨干共建技改团队,共同开展技改研发和技术服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参与技改项目、实干真练,提升技术改造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公司培训能力。技改案例,反哺教学。总结归纳技改项目,形成典型案例,开发技改教学项目和技改教学模块,重构课程体系。
重构突出技改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聚焦区域制造业公司技改技术员岗位人才需求,校企协同重构突出技改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通用平台+技改模块”的课程体系。
推动“技训融合”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技术服务与项目实训一体化”的“技训融合”课程改革,一是把技改工作从公司延伸到学校,对生产设备进行教学化改造,自研自制了能够再现生产场景的实训设备76台(套),既解决了市场上技改教学设备缺乏的问题,又节约实训投入约760万元;二是在公司再现技改场景,开展“技改岗位认知—技改岗位实践—技改岗位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突出技改能力的培养。
健全“技改+双创”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制定了鼓励教师、学生参与技改的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了技改成果、技改课学分和“双创”成果在教师、学生评价中的比重,保障了教学改革措施落地生效。通过职教集团扩大成果应用,在集团内公司成立“技改工作站”,组织聊城市职业学校加入技改行列,指导7所中高职学校、30余家公司开展技改工作,增强了支持聊城制造业技改升级力量。推动重点产业、重点公司与学校深化合作。与金帝集团、巨凯轴承等公司共同成立产业学院,打造实体化运营公司,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深耕教改办学理念突破
坚持统筹推进多举创新
“十叁五”期间,聊城市累计实施重点技改项目近500项,投资1237亿元,促进中小公司在原有老旧设备基础上实施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抓住机遇,以开展技改服务提升教师水平,以校企技改合作升级教学体系,以教师技改带动学生技改能力培养,有力支撑了聊城制造业技改转型,创新形成服务区域制造业技术改造的高职专业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技改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始终紧紧围绕行业和区域需求办学,创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设备维修技术员、产线运维技术员、设备生产管理员等岗位的工作要求,还突出了学生技改能力的培养,培养能够胜任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数字化转型、系统集成的技改技术员,满足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
“两教一改”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专业教师按照公司生产场景布置实训室和“自制实训设备”,通过教学设备技改化创设实训情境提升了专业教师培养学生技改能力的“课程带教能力”。
专业教师坚持扎根聊城制造业、服务公司转型发展,通过校企协作提升技改能力。50%以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承担过公司的技改横向课题。专业教师带着问题跟踪、指导、监督技改项目的实施,带着新技艺、新方法重回课堂,提升培养学生技改能力的“项目带教能力”。
专业教师参与技改项目可计入业绩,技改成果亦为科研成果。“两教一改”型教师既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又能从事技术改造,丰富了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内涵。
“技训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技训融合”是技改与实训教学的融合。将来自公司的横向课题转化为课堂教学项目,横向课题引领、项目化过程监控、项目质检标准检验,实施“技术服务与项目实训一体化”的“技训融合”课程改革,学生的技改项目和“双创”项目经过鉴定合格后可以计入学分。在校内专业教师和公司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的实训场所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推动技术服务与教学改革一体化发展,融合打造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高地。
服务地方办学成果丰硕
放眼“十四五”笃行不怠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发展。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办学成果丰硕。
学生技改能力大幅提升。毕业生70%以上在当地制造业就业,有的就业于当地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行业龙头公司,从事技改技术员岗位的毕业生薪资明显增高,在产线升级改造、轴承装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行业智能化技改方案的提供者。
教师“两教一改”能力显着提高。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公司技改项目和技改项目教学化改造,形成了明显的团队优势,建成了两个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培养了两名省级教学名师、一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承担重大横向课题26项,合同金额近400万元;师生授权专利6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自制实训设备76台(套),被聊城工业学校、临清工业学校、聊城高级工程职业学校等院校应用。
紧密合作公司量质齐升。专业教师主攻高精度、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轴承研发方向,进行能满足特殊工作条件的自润滑轴承的开发支持;为区域制造业公司进行了技改职工培训和金蓝领培训,通过“山东省职工技术技能提升工程”,每年为公司获得培训补贴280万元;帮助临清巨凯轴承、金帝集团等公司实现“瞪羚”申报、“小升规”升级的同时,完成上百项智能化技改项目。
推广示范作用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共建项目向基里巴斯输出技术技能培训。做法被其他院系借鉴,与学校信息工程系、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软集团、海尔卡奥斯共建聊城市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创新中心,共建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技术等专业,并在其他院校推广,多次到区域内院校进行指导,指导内容包括技改项目教学化改造、高水平专业建设等,助其建立聊城智能制造产教联盟和诺伯特智能制造学院。成果还推广至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对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训条件建设均有指导性意义。
总之,构建适应区域制造业公司转型升级技改人才需求的育人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适应性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措施,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根本保障。“十四五”期间,建设团队将紧紧围绕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勇于实践,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