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石,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十叁五”期间,国家大力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促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煤矿智能开采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紧盯煤炭产业发展需求,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责任,与行业公司深度合作、共建共享,在培养煤炭产业工匠人才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
标准引领·需求导向·数字赋能
聚焦煤炭类专业发展与煤炭产业集群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展不适应问题,构建了煤炭类专业建设软环境体系,改进了煤炭类人才供给方式,探索了专业升级改造路径,实现了人才供给由单一专业到跨专业、复合型的转变,保证了学校煤炭类专业学生长期保有需求高、起薪高、专业对口率高的就业态势。
一是标准引领,构建了煤炭类专业发展新环境。对接“数字+勘探”“智慧+采矿”“绿色+煤炭清洁利用”等煤炭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持续开展标准建设与更新,牵头编制修订煤炭类专业国家专业目录、专业介绍、专业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条件标准23项,参与研制煤矿智能化开采、矿山安全应急救援、煤炭高效清洁利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3项,参与编制智能化无人综采工作面操作规程等煤炭公司生产标准9项。学校标准开发案例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典型案例。
二是需求导向,形成了煤炭产业工匠人才供给新范式。适应煤炭产业以煤资源开发为源头,煤电、煤化工、煤基新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集聚融合、集群发展的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组建煤矿智能开采及清洁利用专业群,提升人才培养与煤炭产业集群需求的契合度。通过“高地共建、人才共育、平台共用、成果共享”,建成国家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培养煤炭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2万余人,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煤炭主产区的产业转型升级。
叁是数字赋能,创建了煤炭类专业升级改造新路径。基于“云大物智”及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开辟了“岗位制导、重设目标、课程实现”的煤炭类专业升级改造路径。将“具备数字化素养、数字化知识结构、数字化动手能力、数字化组织能力”纳入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标准,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产业升级要素与课程体系多维融合,培养具备矿业工程、软件技术、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知识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项目超市·方案定制·管家服务
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以“顾客满意理论”为指导,把公司和学员满意放在第一位,对培训组织形式与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形成了以“互联网+项目超市”为载体,以“定制式”培训方案为核心,以“管家式”服务为支撑的职业培训范式,得到了学员的认可和公司的高度评价。
一是对接需求,实施“互联网+项目超市”的职业培训。针对煤炭公司培训受时间、场所限制,培训课程、项目难以多次反复学习、训练等问题,创新实施“互联网+项目超市”培训模式。依托中国煤炭教育赋能云平台等线上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了线上教学、智慧教室远程教学、实训基地理实一体化教学、车间班组现场教学等融合的“互联网+”培训模式。开发各类培训项目27个,开发职业技能鉴定类项目65个,开发职业工种模块化资源培训包40个。
二是精准培训,形成“定制式”的职业培训方案。针对不同公司、不同学员的不同培训需求,校企合作“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实现“一企一策”“一班一课”。针对煤矿公司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开发学历提升和能力提升“双提升”培训项目,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1.5年制、2.5年制“双提升”培训,累计培养5200余人;与陕西陕煤彬长矿业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合作培养员工3600余人。
叁是精细管理,实施“管家式”的培训服务。建立公司需求预期台账,把握培训对象的共性需求和个性需求,实施精准化服务;建立电子化档案管理系统,为每一名学员建立成长档案,实施个性化服务;建立培训效果反馈机制,定期向公司反馈学员培训情况,确保补齐“短板”,筑牢煤矿安全闸堤,形成了培训需求分析、方案定制、持续跟踪、实时反馈的“管家式”培训服务范式。
书证融通·成果互认·共建共享
聚焦培养与培训链接松散、育训协同育人的合力发挥不足、校企合作育人缺乏实体运作平台等问题,通过“四个融入”推进“书证融通”、完善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政行企校共建共享,有效推动了校企在煤炭工匠人才育训中共生共长、共同发展。
一是书证融通,搭建了学历教育与证书培训的贯通渠道。通过“四个融入”推进“书证融通”,将证书标准融入教学标准,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准确对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在培养方案中为各种证书设置接口,采用嵌入法、单列法、混搭法等多途径构建书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证书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技能定点强化、课程内容纵向深化;在课程考核中融入证书评价标准,实现技能证书要求与培养目标同步达成,培养产业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成果互认,实践了学历学习成果与培训成果的转换互认。修订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学习成果转换办法》,确定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的范围、数量、标准和程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办法,将整门课程的学分进一步分解为应知、应会两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培训方案中设置学分置换条目,明确各类学习成果置换的对象、内容和学分;建立健全学分认定机制,探索实践了学历成果和培训成果相互融通的途径与机制。
叁是共建共享,形成了政行企校参与的育训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建职教集团、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型公司、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培训中心牵头校企合作共建全国煤炭行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依托国家煤炭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公司实践流动站共同打造师资培养平台。
经过5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贯彻落实“育训并举”,提升了培养质量,促进了专业建设,为煤炭产业发展培育人才方面取得显着成果,得到了社会认可。先后获得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全国煤炭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煤炭行业技能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