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双高”建设坚持强化系统思维和法治思维,以体系之“善”,促治理之“上”,为现代职业学校治理提供了参考。
完善党建引领工作体系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学校党委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打造“冶金铸魂育人”党建品牌。学校党委始终把牢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把党建工作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党的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深度融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把监督体系与治理体系贯通起来,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切实开展校内巡察和审计,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涵养优良的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学校治理优势。近两年来,学校获得国家教育部门“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2个,党建、思政、群团建设工作获省级以上表彰65项。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依法治校持续深化
学校构建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修订完善大学章程,健全现代职业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完善议事决策、执行落实、评价反馈、改进提高等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叁重一大”、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和议事规则。学校加强统筹谋划,进行制度汇编,开展制度废、改、立、释等工作,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制度建设质量,形成涵盖8个大类、20余个子类的规章制度体系。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规范化运行深入推进
学校认真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加强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六大经济业务领域的内部控制建设,每年严格按要求填报内部控制系统,编制自评报告。通过风险评估、制度梳理、流程再造、信息化管理、内控评价等,六大经济活动责任清单、服务清单、负面清单、流程图等不断完善,各层级和节点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分层控制和协同控制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多元协同体系
汇聚合力打造共同体
学校加强党建带群团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民主管理,鼓励支持党外人士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画好统战“同心圆”。增强二级学院在学校内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释放学院活力、激发学院动力;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等制度,扩大师生参与,激发学院办学活力和全体师生参与治理的热情,保障师生依法依规参与学校治理。建立校领导联系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全面推进信息公开,畅通师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调动教职工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汇集民智,凝聚民心。发挥工会等群团组织参与民主治校的协商、共治作用,持续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学校牵头组建云南冶金矿业职教集团、绿色建筑职教集团、新商科职教联盟等,在校内建成了产教科创融合发展园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不断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完善智能化平台体系
治理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学校升级迭代智慧校园,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深入推进落实数字化治理,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构建网络化、大数据和云治理的信息化新格局,构建“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服务供给精细化、资源配置优化。对接整合学校基础支撑治理平台,形成集智慧办公、智慧教务、智慧学工、网上办事大厅、迎新系统、离校系统、一卡通查询、智慧图书等业务系统于一体的门户系统,有效聚合校内各类应用和信息资源。学校通过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总结评估。
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
人才培养提质创优
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组织领导、思想引领、心理护航、学业支持、就业创业指导、勤助帮扶、学工队伍、教育引导等学生成长服务体系;推进“叁全育人”综合改革,强化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国防后备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明德修身、铸魂育人”“匠心工巧、强技立身”“薪火相传、文化浸润”“实践磨砺、淬炼成钢”四大育人工程,努力探索实践边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叁全育人”综合改革之路。学校入选共青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叁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成绩名列前茅。
完善日常运行工作体系
支撑保障更加坚实
学校加强教学、科研、实习实训、招生就业、人事、财务、资产、基建、信息化、后勤、保卫等日常运行保障工作体系建设,强化服务至上、突出效能、依法办事,持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适应学校改革发展需要,重点围绕机构设置、干部管理、绩效分配、校企合作、专业动态调整、职称评审、考核评价以及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环节,聚焦重点,提质培优,加强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机构调整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人事分配,后勤服务、校办产业等改革,教师、教材、教法“叁教”改革。目前,学校运行保障高效,办学实力雄厚,教学仪器设备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校园文明和谐,发展动能强劲,未来发展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