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治理体系,创新分层分类的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搭建高标准教师发展平台,让教师在“叁教”改革和社会服务活动中不断历练,探索出一条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之路。
聚焦治理长效机制创新
迈好“双师”活力激发“最先一公里”
创新引才引智机制,激活“双师”增量。精准对接学校发展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人才引进机制。探索以项目和产教融合综合体为载体的领军人物协议工资制、产业教授协议聘用制、高层次博士考察聘用制、技术技能人才信息购买制。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产业教授、行业专家和大师学者30余人。
创新分类培养机制,盘活“双师”存量。构建“叁类五阶五维”教师培养机制。按照教学岗、教科研岗和科研岗叁类,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培养五阶段,差异化培养教学、教研、科研、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五个维度能力。实施“啄业”“精业”“精英”“头雁”计划,形成全程进阶式教师发展体系。获批国家样板党支部、国家教学创新团队,多名教师入选省教学名师、“双创”博士、科技副总、“青蓝工程”等人才计划。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形成良性竞争。按照能力为中心、业绩为导向、主体多元、内容多维的原则,构建年度“短”考核、聘期“长”考核、过程“活”考核的教师评价机制。从师德师风、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维度,优化评价指标,促进专业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团队目标叁融合,事前、事中、事后叁环节贯通,推进教师立体化诊断改进。
创新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充分用好“师德第一标准、多元第一原则、实绩第一标尺”的职称评审和绩效分配“指挥棒”。一是加大以重大业绩和重大成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破格”和“校聘”职称晋升比例,试点讲师以下职称自评、副高以上职称院校两级同主导评审;二是强化绩效分配向教师服务专业建设和社会发展业绩倾斜,全面构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励机制;叁是探索“职能部门—二级院部—团队—教师”绑定式考核模式,强化基层教学组织服务教师成长的“主阵地”作用,促进校院两级和合共生。
聚焦高标准平台打造
踏好“双师”汇聚“最畅一公里”
对接国际认可标准打造教师科研发展平台。与淮安国家高新区共建食品研发与分析检测中心,成功获得颁狈础厂国际认可,成为省属高职院校中的双证(颁惭础/颁狈础厂)单位;依托江苏省生物活性物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工程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汇聚包括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上市公司技术总监和科研型专任教师共计68人。
对接黄大年式团队标准打造“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以“家国情怀彰显度、学校发展贡献度、教育教学满意度、社会服务活跃度”为标准建设名师工作室,与头部公司共同打造为学以真、为事以恒、为人以德的“双师型”团队,获批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对接世界美食之都建设标准打造技术技能平台。与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淮安市政府部门、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和头部公司四方共建“国际淮扬菜学院”“龙虾产业学院”“预制菜研究院”,获批省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柔性汇集产业导师、行业大师、国际裁判等名师24人。
聚焦服务产业发展
夯实“双师”赋能“最实一公里”
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创新需求,赋能学术名师。瞄准食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技术需求,组建跨领域混编团队,联合行业和头部公司承担产业前瞻性技术项目和共性技术项目4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对接公司需求开展技术和产物开发,赋能技术应用名师。引进社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开辟服务热线,收集发布技术成果及公司需求信息,开展应用技术、产物开发和成果立地式转化。年均横向到账经费约2000万元;授权发明专利120余件,成果转化300余项,有效解决公司急难愁盼问题,多个预制菜开发产物亮相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
对接乡村振兴精准扶产扶智,赋能乡村振兴名师。组建科技助农团队,对接陕西省镇坪县中药材资源,成立康养科技成果孵化园,开展黄连、五味子原浆等10个项目技术开发,其中葛根饮料、养生酒等产物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帮助涟水陈师镇实施“兴村富农”项目,成立5支科技服务小分队,遴选附加值高的白术、丹参等中药材品种,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建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个,种植面积1.26万亩,带动1100余户药农增收。开展种苗繁育、药材加工技术培训,培训出一批带不走的本土科技人才。
聚焦科教融通
登好师生和合共生“最高一公里”
实施“一师一徒一项目”师生共研计划。组建师徒“双创”小组,以科研平台和公司基地为载体,一是将实践环节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师生共同开展“富硒酱油”“可降解竹纤维吸管”等项目孵化,获“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2项。二是实行“科研助理”制度,师生共同开展项目开发共计24项,共同授权专利58件、成果转化81件,有效锤炼了师生的创新能力。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叁等奖1项和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1项。
实施“一企一课一案例”师生共担计划。一是依托省职教集团会员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开展“亿滋国际班”“老百姓药师班”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师生共同任职岗位,利用公司课堂推进课程标准与公司规范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实践对接、课程案例与公司项目对接。立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4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和首批工信部门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单位。
“双高”建设以来,学校以职业成长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为指导,完善“叁类五阶五维四计划”的教师发展治理体系,丰富了教师培养新机制、新内涵。学校搭建了“叁类叁级平台”的教师成长阶梯,丰富了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新路径、新标准,践行了“师生和合共生”的职教使命落地路径,丰富了师生共同体建设的新渠道、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