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大时代”。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对于职业教育仍存有较深的偏见,将职校生贴上“学困生”“后进生”等标签,这些标签禁锢了这批学生的发展。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要改革传统教育评价,提升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奋进之不竭动力。
转变评价理念,为学生“赋能”。学生培养得怎么样,要看拿什么样的尺子去衡量、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职校生的学习风格主要倾向于外向、直觉、感知,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动手操作灵活等学习特征优势,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操作性、策略性的知识。转变评价理念,重点要破除“分数至上”,缓解职校生对于学业学习的自卑心理,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亮他们心中的“火种”,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感知与信念。渴求为人重视、实现自身价值,是人类的天性,成功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职业院校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认同、自我激励,从而为职校生赋内在驱动之力,重新形成自我认知、明确发展目标。
调整评价内容,帮学生“长翅”。推进高质量发展,就要提高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质量,彰显“支撑发展”的价值。显性知识重要,默会知识同样重要。提升职校生的自我效能感,就要调整评价内容,改变单一评价,实施多元评价,促使其成为自己生涯发展的主宰者,成为我国工匠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积极行为支持,教学过程中要多采取积极正向的行为,肯定其在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对于在学业上表现进步的学生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更好地调动其对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成就感。
随着产业迭代升级加速及一些行业领域的消亡,掌握一技之长的职校生,如果没有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往往发展后劲乏力。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职校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对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教师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学融合,指导学生发现专业的创新创业发展点。要厘清课程考核目的,革新以考核分数作为评价、选拔人才唯一标准的传统观念,淡化甄别、选拔与评选功能,重视改进与激励功能,建立融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创新教育为核心的评价、选拔人才机制,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培养。职校生动手能力强,喜欢“边学边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下功夫设计好实践环节,让学生从“看客”到“创客”,通过反复训练,提升动手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准确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扩大评价主体,助学生“高飞”。大国工匠体现的是以技报国的人生志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厚扎实的专业技能、勤奋好学的职业态度。职业院校要坚持德技并修,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上下功夫。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行业公司发挥评价主体作用,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专业对口率、职业发展情况、毕业生满意度等指标的评价,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实现从“能就业”到“就好业”再到“有发展”的转变,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提高职校生自我效能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劳动价值体现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深植于治理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各项举措中,社会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激发出更多的工匠精神。比如,实行面向技术工人的股权激励,打通技能、技术和管理晋升通道,试行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设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等,促进形成“当工人有前途”的价值导向。
(作者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