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持续推进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农村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迎接时代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项被重新建构的助推解决涉及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扶贫等多维问题的重要基础性工程,而且需要实证主义的科学证据,从而使农村职业教育定位更加清晰、目标更加科学、内容更加合理、手段更加精准,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全面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祁占勇教授的新着《全面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依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统一、本土与国际相统一、解构与建构相统一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多种实证主义方法,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实证主义研究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该研究基于共词可视化和热点知识图谱,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当前研究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其供给侧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叁农”、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分析、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等领域,研究内容覆盖面较为广泛,为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指引。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农村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出人才培养动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此,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还需要在拓宽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加强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过程等方面不断拓展。
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探索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行动逻辑。没有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农村教育现代化,更不可能有教育现代化。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哪些方面的现实意义?如何设计并建构出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在理论依据、政策文本和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尝试运用德尔菲法和础贬笔(层次分析法)从发展环境、教育保障度、教育统筹度、培养质量度、社会贡献度五个维度建构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并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结合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设计出二级指标以及相应的叁级观测点。在指标体系的指引导向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要求,从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坚实的保障供给、创新科学的管理统筹、强化适切的人才支撑、汇集多元的社会贡献协力等方面搭建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行动路径。
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明瑟方程,探讨了投资职业教育能否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投资职业教育能否实现农村劳动力增收是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农村数据为依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反事实估计与拓展后的明瑟方程,探究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的效度。结果表明,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的职能;中等职业教育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增收,但相对收益的边际回报率逐渐降低;高等教育阶段投资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农村劳动力增收的效益普遍低于大学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培育的农村劳动力与就业市场需求更吻合。因此,国家要通过提高职业教育对农村地区受教育者的吸引力、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合理布局高等职业教育、发挥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有效衔接优势等措施,来达到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增收的目的。
依托多期混合截面数据与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研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回报率。农村职业教育回报率是其支持乡村振兴力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依托颁贵笔厂的多期混合截面数据,利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得出农村职业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服务农村劳动力增收的职能,但与此同时,在不同收入层次、时间点上,服务增收的效益存在显着的异质性,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促进城乡个体增收与消弭城乡人力资本积累差异的功能,但对消除城镇或农村群体内部收入差异的效能并未完全发挥,在不同收入层次上,中等职业教育个体回报率依然存在显着差异的结论。为更好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全面乡村振兴与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村职业教育应维持政策稳定,巩固中职反贫困成果;统一培养标准,实现公平效率同步;甄别效用门槛,保障中职资源有效利用;区别人口特征,提升中职服务人力资本积累精度;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转型;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城乡融合发展;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
(作者系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老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