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老资格”高等职业院校,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创新,推出新的发展举措。近年来,学院充分盘活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坚持“保护匠心工艺,传承匠人精神”育人理念,成立匠师工作室,打造“鲁班式”团队和人才;成立名师工作室,提出“能力核心,标准引领,项目驱动,一师一策”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型。“叁师叁室”为学院师资培养、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48年,是全国首批独立建制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作为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院校,近年来,学院聚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分类打造大师、匠师、名师工作室,并以此为抓手精准发力,在师资培养、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
盘活非遗文化,激活人才培养
翻看公共选修课课本,你会发现“赫哲族鱼皮技艺”“塞北泥人”“曲氏木雕”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自2017年开始,学院开设院级公共选修课程,将当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以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嵌入”相关专业课程。同时将优秀传统价值观、民主精神、法治思想等融入学生课程思政体系,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为充分盘活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学院先后成立了“非遗文化研究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在梳理和展示当地非遗文化发展史、珍藏民族文化记忆的同时,把这些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中,成为学院特色育人的亮点之一。
学院坚信人才是传承非遗文化的核心,所以积极发挥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和品牌效应,广泛吸纳对非遗技艺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形成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人才梯队。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完善了师徒制人才发展链,鼓励和支持非遗大师带徒授艺,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带领团队进行工艺制造和创作,提升制作团队整体技艺和非遗文化作品的水平和层次。
近年来,大师工作室开发出10余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民艺收藏品、手工艺伴手礼,深受市场青睐,成为区域经济的助推器。学院通过对接“旅游+非遗文化”的文旅产业链条,不断加强非遗产物的研发创新,提升产物附加值,将非遗文化作品转型为市场吸引力较强的文旅产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保护匠心工艺,传承匠人精神
学院坚持“保护匠心工艺,传承匠人精神”育人理念,打造“鲁班式”团队和人才。
学院聘请鲁国昌等古建筑匠师,成立了匠师工作室,手把手传授学生各种“鲁班式”技能。
鲁国昌浸淫于古建筑领域近40年,掌握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传承的榫卯技艺和手工秘籍。他认为,榫卯工艺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是中国古代匠人文化的传承,需要后人去珍惜和传承。为此,他以匠人精神为引领,带领古建、家具等专业的教师团队深入研究和锤炼技艺,打造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匠师团队。
在鲁国昌的带领下,匠师工作室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破解了诸多技术难题。其中,混凝土结构应力特点在仿古建筑中的“应用性”,混凝土建筑材料在仿古建筑中的“顺应性”,混凝土施工技术在仿古建筑中的“适应性”等研究成果,荣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匠师工作室还提供仿古建筑设计服务,在提升职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时,为建筑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助力,受到了广泛好评。
依托于匠师工作室,学院建设了具备资源检索、自主学习、数字交流功能的鲁班文化资源库,以文字、图片、课件、视频等方式展示百工圣祖、匠心造物、鲁班传人、鲁班文化四大模块,涵盖鲁班百科、鲁班传说、鲁班智慧等内容。此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鲁班文化与人才资源的共享与应用。数年间,学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鲁班”。
作为个中代表的学生张念,出师后参与了中国政府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工作项目、中国政府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历史文化遗迹修复项目,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滑县段的保护规划项目。此外,张念还参与了运河古镇——道口古镇的整体保护设计工作,以及河南荥阳韩凤楼故居的保护修缮及展示利用工作等。他也因此荣获“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奖”一等奖,并被提名参选“2021年中国优秀勘察设计奖”。
以张念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匠人,传承着吃苦耐劳、严谨踏实、坚韧执着的工匠精神,证明了通过职业教育同样能成功成才、增益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名师引领,构建师资培养模型
市政与环境工程系边喜龙教授是国家级教学名师、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为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决定由他挑头成立“边喜龙工作室”,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工作室系统构建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结构,提出了“能力核心,标准引领,项目驱动,一师一策”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型,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新路径。
模型从“德能行知”四个维度出发,研究了教师职业岗位六大核心能力,归纳出25项典型任务,构建凸显“能力核心”的新时代教师职业岗位能力框架,明确了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归纳并建立了“校本特色师资分类遴选培养标准体系”,出台了7项师资培养建设标准,明晰了教师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推出“一主线、双内化、五递进、六项目驱动”的师资培养机制,实现了师资培养的制度化和系统化。
为了让培养模型落地开花,工作室建设了“中心+工作室+团队+基地+公司实践流动站”五位一体专业化发展平台,从不同能力培养视角,多维度保障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而“一师一策”师资专业化发展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立,则实现了师资培养分级规划,全过程管理,积分量化评价。
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学院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专兼结合教学、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近年来成绩斐然——获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2项,发明专利51项。
在一大批高素质教师的带领下,学院先后完成绥芬河城市给水管网改造工程、双鸭山市四方台区给水处理及供水管网工程等优秀设计20余项,实现产值1000余万元。今年,学院为延寿县农村厕所革命提供方案,并出资5万元建设了示范工程,为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