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双师型”教师培养一直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极大影响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不清晰、培养路径不系统、考核评价单一化等突出问题,笔者所在的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以旅游类专业为试点,围绕专业课教师培养,坚持“标准引领、校企协同、聚焦专业、精准培育”的培养理念,通过开发标准、完善内容、搭建平台、创新模式、健全机制等,科学构建了“分层进阶 分类发展”培养体系,系统培育了一大批德能双优的“双师型”教师,探索出了旅游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
标准引领:开发“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学校借鉴系统论和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理论,结合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共性要求和旅游类专业的特殊要求,强化师德第一标准,从师德修养、教育教学、专业实践叁个维度,厘定了七方面21项素质能力要素,并设置相应观测点,重点突出了课程设计、技术研发等通用能力,以及服务精神、文化交流等专业特色能力。同时,系统开发分层分类认定标准,根据教师成长规律设置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大师名师3个层级,并根据教师多元发展需求,结合高校教师分类和职教特点,设置突出教学本位的教学为主型、兼顾应用研究能力的教学科研型、侧重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科研服务型3种类型,形成素质能力对应矩阵,明晰教师多元成长路径。
需求导向: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容
以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学校系统构建了专业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型,一体化、分模块设计了由10个课程包组成的培养内容体系,涵盖了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和以实践研修为主的项目,服务教师进阶或转型。其中,针对新入职教师定制开发基础综合课程包,设计以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基本能力为主的项目,配备业务导师,开展为期一年的基本能力达标工程,教师通过考核后自主选类。依据素质能力对应矩阵,根据类型由低到高分层级开发9个进阶课程包,实施普通教师成长工程,助力教师夯实育人根基;实施骨干教师培育工程,培育课程团队带头人;实施大师名师造就工程,培养专业团队引领者。
校企协同:搭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
好平台是“双师型”教师的“孵化器”。学校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与华住等头部公司协同,共建校内生产实训中心,依托科技部众创空间项目“筑巢引凤”,孵化“如家”校园酒店等运营实体,搭建教师教学实践轮岗平台;依托全国研学旅行职教集团、山东省现代酒店业职教集团等“借船出海”,建立公司研修中心,打造教师岗位实战平台;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等,组建旅游研究中心,打造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同时,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师德考核、课程培训等工作,统筹各平台联动式支撑教师培养。通过搭建协同培养平台,构建“理论—实践—创新”梯度循环系统,实现“产、学、研、训”一体化。
项目驱动: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学校与洲际集团等共建国内首个旅游类教师公司实践流动站,校企共同选聘名师大师,共同开发实战项目,共同搭建高端平台,共同实施考核评价,支持教师依据所在层级和所选类别分批进站,驻站流动培养。组建“学校名师+公司导师+行业大师”导师团队,大师引领,发挥“传帮带”优势。根据教师发展需求,依托一体化课程包,量身设计、引入不同实战项目,为每位教师定制培养路径,服务教师多元成长。实施教师发展学分制,引导教师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制定驻站学习计划,接受相应大师团队指导,依托联动培养平台,必修、选修不同课程和项目,获取流动培养学分,形成发展成绩单,计入个人成长档案。教师修满学分后出站,申请相应“双师型”教师认定。
机制保障:构建“双师型”教师考评机制
依托教师发展大数据中心,学校综合教师教学、研究、服务等数据,形成教师个体成长精准画像,服务教师对照标准开展自我诊改,增强教师成长获得感。明确不同层级、不同类型“双师型”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的业绩范畴与权重,实施以学生、教师、督导、行政、公司等为主体的多元评价,以年度为周期开展绩效评价。组建多元化专家评议认定委员会,明确破格条件,以叁年为周期,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或复核。认定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聘和评优推先的重要参考,有效激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