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专业群础类)。为激发创新创业工作活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培育新时代鲁班传人,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着成绩。
从积极响应到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学校的“破立”之道是什么?破,就是要打破校内“部门壁垒”,打破“单兵作战”旧局,创立适应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新模式,营造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勇于“破”
通过“专+创”搭建好孵化平台
通过打造完善“叁个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评价平台和创业园与梦工场孵化平台,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经验。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互联网+”“挑战杯”等“双创”竞赛。鼓励学生参加专利申报和与专业有关的创新竞赛。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证书学分和业绩学分的管理制度,取得相应证书或成绩,可折算一定学分,所获学分替换原专业培养规定的相应学分。修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必修学分。每一年度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遴选出具有专业背景、可操作性强的项目进入创业园孵化。结合《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工作室的创新研发工作。
管理与信息学院学生黄炜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主题师生研讨课程和职业技能竞赛培训,为他在赛事方面多次获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大学期间黄炜累计获得10余个创新创业类和专业类比赛奖项,申报并受理6个实用新型专利、5个发明专利,申请1个软件着作权。
巧于“破”
通过“课+创”完善好“双创”课堂
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聚焦创新创业学院职能,尝试开展“2+1”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校推行“自主学习课堂”“生涯教育课堂”“专业学习课堂”。打造自主学习课堂,即修订课程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强化“鲁班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开发”模块。在已有“职业创新能力开发”课程基础上,增设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课程,强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技法。打造生涯教育课堂,即通过改版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完善教学大纲等形式,增加创业教育模块在学生生涯教育中的比例。打造专业学习课堂,即开设第二辅修专业,增加学生的选课权和选择学习机会。扩大选修课的类型和数量,开设专业探索性课程;开设新技术操作课,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开展行业同步日活动,根据行业的发展和动态,更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涵,拓宽学生创新视野。
善于“立”
通过“师+创”构建好发展大局
通过创业竞赛等师生对接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新创业兴趣点,在导师库中找到合适的导师,拜师结对。通过成立师生研讨班,开设专业探索性课程,包括师生研讨课、新技术操作课等;完善创业人才学院,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集中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先锋学生和优秀创业团队。强化创业导师与创业学生的对接力度。构建创业扶持“一对一”模式,吸纳校外优秀公司家等充实创业导师团队。学校致力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推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开展创意集市等活动,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辐射力。
学校还积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鲁班”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邀请政校行企的专家开展创业讲座,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氛围中受到熏陶。通过结合自主学习、兴趣爱好、专业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开办五期“领航班”创业先锋班,开设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以点带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辐射到每名学生,打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工程造价学院学生徐侉作为学校创业先锋人才培养的第二期“领航班”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不仅学习到创业基础知识,还通过校内外导师的“一对一”创业指导在“双创”竞赛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截至目前,他已经获得第八届和第九届浙江省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银奖、第五届中关村人才创客大赛浙江赛区叁等奖等多项荣誉。
通过广撒种子抓启蒙、导师起航练技能、帮助扶持“一对一”,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互联网+”等国家、省部级大赛中获得各类奖项270余项。科研创新方面,以学生为第一发明人申请的专利从2019年至今共有216项。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叶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