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保证校企深度合作的安全、高效着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推进“校—院(系)”二层级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以“机构混编、运营混管、资源混享、教师混用”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发展,不失为务实良策。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许昌职院—远东传动合作共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厂闯骋尝齿644)阶段性成果。
当前,产教融合已成为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的重要举措。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与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远东产业学院,成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公司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了一系列实践性成果。
机构混编
交叉选派的组织架构
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是亚洲规模较大的汽车传动轴生产公司,与学校有20多年的合作历史。校企合作的数控专业是教育部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双方以现代学徒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互信互惠,使得校企双方均有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学徒制合作范围的意愿。远东产业学院的组织性质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教学单位,不登记为法人机构。借鉴现代公司制度管理模式,按照“公办高校、混合体制、混营机制”办学思路和“党委领导、理事会决策、院长负责”治理结构组建产业学院工作架构。由学校和公司共同组建理事会,理事会共有7人。为解决好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校级领导、企方领导、双方财务负责人均要进入理事会。理事会对远东产业学院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决策,其中理事长由校方担任,副理事长由公司方担任。远东产业学院院长、副院长由理事会依照章程提名、任命,由合作双方交叉选派。
运营混管
多方参与的混合治理
远东产业学院实行“学校党委领导、理事会议事决策、院长负责、管委会监督”的治理模式。理事会发挥议事决策职能,沟通协商解决远东产业学院重大事项。如确定远东产业学院院长人选,拟定、修改远东产业学院章程,协商远东产业学院及学校入企工作站、公司导师人员组成和薪酬标准,沟通协商筹集办学经费,等等。远东产业学院的日常办学管理权归院长及其管理团队。同时,成立由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导的远东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协调校企与政府部门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争取产业学院在土地、项目、资金等办学政策方面的支持,监督学校与公司联合办学协议、产业学院章程执行情况,监督产业学院在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工作情况。
资源混享
集中优势资源的要素投入
本着互补共赢的原则,发挥不同主体的办学优势,引校入企。公司以先进的生产服务设施及场所、技术体系、经营体系,能工巧匠以及其他产业资源参与合作办学。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为远东产业学院投入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具有先进生产能力的生产车间1个,为开展实训教学、技术创新提供条件。公司为学徒生身份的学生按月发放津贴并购买保险,还建有教师入企工作站,为入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参与科研提供平台。学校投入的资源要素主要包括:拨付远东产业学院的办学经费,按现代学徒制协议拨付给公司的公司导师课时费,拨付入企教师的入企补贴及校名校誉、知识产权等相关资源要素。在财务核算上,学校为远东产业学院设立专项会计账户,单独核算,统一处理收支业务。根据协议,远东产业学院的收益全部用于产业学院的滚动建设发展。
教师混用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选派博士、优秀教师进驻公司,教师通过“沉浸式”入企,真正走到公司技术研发一线,在完成教学任务外,参与公司应用研发,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公司选聘技术骨干、优秀管理人才与学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双方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专业交流、技能培训、应用研发、“双师”认证等活动,加强教师团队的感情融合、业务融合,促进“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成长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团队总结出了“团队+朋辈”带徒培养模式。1个小团队由4人组成,即“1名骨干教师+1名公司技术名师+1名入企年轻教师+1名公司出师学徒”,其中,学校骨干教师和公司技术名师组成校企资深导师,学校年轻教师和公司出师学徒组成校企朋辈导师,每个育人团队接收5—10名学生作为学徒。四合一团队各有分工,共同为一线学徒量身定制成长方案,能很快促进学徒成长。
近3年来,公司与学校共同完成技改项目10项,承担省级教改课题3项。联合开发的《工业互联网运维》《机械制造工艺》两本教材被认定为“十叁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基地也被认定为省级“双师教师培训基地”、现代学徒制示范点和产教融合型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产业学院共建共管的运营中,学校充分利用公司的生产基地、研发平台、行业资质等,将产业元素有机融入专业实习和实训教学,统筹兼顾课程要素和生产要素,“四混”体制深化校企一体,促进了产学研创培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