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层次、结构与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迫切要求为出发点,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与重构,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起创新性地将源发于济源的“愚公移山精神”融入新时代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深度耦合,构建了“一个工程、五方协同、四堂融通、叁化评价”的“1543”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新愚公”成长工程,学院与政府部门、行业、公司、社会打造“五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开展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四堂融通”的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创建了可视化、可量化、多元化“叁化评价”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施“新愚公”成长工程
构建人才培养平台
作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将源发于济源的“愚公移山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新愚公”成长工程,深入挖掘其中“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时代内涵,结合新时代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要求和思想实际,构建了学生立体化素养培育体系,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精技艺、会创新”的新时代“新愚公”为目标,确立了思想道德、学习创新、健康生活、社会人文和职业拓展五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每类核心素养细化出4个具体素养指标。
学院围绕五大核心素养和20个具体素养指标,设置了德智体美劳全覆盖、从入校到毕业全过程的主题教育,包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心理健康、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育运动、劳动素养等215个教学场景和具体任务。通过搭建课程研究、实践基地、社团拓展、特色项目、队伍建设、创新创业六大平台,重点培养学生“明德励志”的德育素养、“勤勉精艺”的智育素养、“团结拼搏”的体育素养、“人文审美”的美育素养、“苦干实干”的劳育素养,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愚公”成长工程的实施,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进行了方向性探索,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济源模式”。
“五方协同+四堂融通”
探索“五育”并举新范式
学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了“五方协同+四堂融通”人才培养机制。
对外,学院与政府部门、行业、公司、社会共建“育人共同体”,通过职教集团、产业学院、工匠学院、专业联盟、盟院合作、科技服务、社会实践、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创业园等形式,“校政行企社”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对内,学院构建了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融通的四大课堂。一是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开足开齐必修课程,自主开发“新愚公核心素养”“大学生劳动教育”“大学生职业人文素养”“体育与健康”等特色课程和教材。二是发挥课外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依托创新创业、劳动教育、文化教育基地,技能训练、大学生活动、社团文化、公共艺术中心,济职讲堂、济图讲堂、道德讲堂、人文讲堂、盟院讲堂“叁基地四中心五讲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育人活动。叁是发挥线上第叁课堂的拓展作用,利用数字化平台和各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设在线开放课程489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泛在学习环境。四是发挥社会第四课堂的促进作用,搭建“社会大舞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服务、文艺演出等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盟院深化合作框架协议,盟院双方按照“探索一种模式、办出一个特色、打造一个品牌”的发展目标,在专业和师资建设、科技和学术交流、资源共享和育人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构建了“361+N”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了盟、厅、区、校、企共同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模式,构建了高职院校“校政行企社”协同育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范式。
创建“叁化”评价体系
开发学生素养成长平台
学院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完善综合素养评价体系,出台了《学生综合素养考核评价细则》,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设计开发了学生素养成长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周期评价,内容上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覆盖,时段上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周期记录,将五大核心素养细化为20个具体素养指标,设置215个实践项目和任务,线下开展项目实践,线上建立可视化“场景+”,创建了可视化、可量化、多元化的“叁化”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新体系。
学生线下完成实践项目任务后上传学习成果,系统实时采集过程性数据,按照不同任务模块及赋分标准进行量化打分,自动生成可视化的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报告,定期反馈给老师和学生。教师利用素养平台跟进学生表现,精准施教、分类培养,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规划,扬长补短,形成“自我激励—主动参与—素养提升—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
学生成绩合格颁发“新愚公素养成长护照”,全面呈现在校叁年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养得分情况,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证,为学生入党入团、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提供依据,为用人单位考察招聘人才提供参考。2017年以来,已有3万余名毕业生拿到了“新愚公”素养成长护照。“新愚公”学生素养成长平台和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实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程化、可视化记录,使学校人才培养评价由“软指数”向“硬指标”转变。
充分挖掘育人资源
切实凸显教学成效
学院充分挖掘育人资源,加强核心素养培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了一支能够连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党政干部—行业公司专家”等育人主体、“思想引领—课程学习—科技创新—实习实践—毕业就业”等育人环节的工作队伍。根据素养教育内容,明确素养教育主体师资队伍建设任务,通过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素养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导师等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培育能力,着力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习创新素养、健康生活素养、职业拓展素养和社会人文素养,创新“大思政”“叁全育人”模式。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将“愚公移山精神”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模式的实践效果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受到多家媒体高度关注,被省级媒体报道10次,市级媒体报道2次;在全国高校育人工作交流发言3次,省内外高校工作交流3次;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优秀案例。学校已累计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奖励32项、省级奖励300余项。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兄弟院校应用实践以来,惠及学生4.1万余名,惠及教师830余名,广大师生给予良好反馈,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高。学校努力做到紧贴社会现实需求,在金岭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应用后,推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素养评价系统的开发及推广,培育了一大批“新愚公”职业新人,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素养显着提升
协同育人特色鲜明
学院不断调动“政行企社”育人积极性,投入资金5亿元建成汽车实训基地、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共建济源工匠学院、白银珠宝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成立了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中心、济水文化研究中心、济源发展研究院,建成工业机器人等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35个,提供就业实习基地627个,有兼职教师319人,与济源钢铁、河南清水源等公司组建订单班65个,育人环境大幅优化。
在此基础上,学院的教研教学成果被核心期刊收录22篇,自主开发10门特色课程,入选“十叁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13部,教师获教学能力大赛国赛奖励2项、省赛奖励36项,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名师等15项,“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学校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河南省“双高工程”建设单位。
近年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增至90%,社会满意度增至98%。累计受益学生6万余人,多名学生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涌现出见义勇为英雄杨幸强、创新民族技艺“网红达人”牛兵、乡村振兴创业先锋代立红等一大批知行合一、德技双修的优秀学子。
随着“1543”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入推进和逐步完善,学院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素养课程与课程素养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高校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