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鲁班工坊,南有海丝学院。”近年来,福建省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等平台,实施职教“走出去”战略,目前已在全省职业院校建立15个“海丝学院”,实施“一带一路”教育项目55个,打造培养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职教品牌。
从“借船出海”转向“随船出海”“带船出海”,由优质资源“请进来”转向主动“走出去”,福建职教正奋力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服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架起一座座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互联互通的桥梁。
共建“海丝学院”,校企携手“出海”
福建是着名的侨乡,侨胞一直是福建谋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侨为桥,福建职业院校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先天的优势。”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王飏说。
福建晋江人林金电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注脚:他既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也是“海丝学院”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20世纪90年代,林金电只身来到吉尔吉斯斯坦从事贸易工作,经过数十年奋斗,如今他已是吉尔吉斯斯坦中亚福建总商会会长,牵头联络当地100多家中资公司。
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林金电经营的公司发展势头迅猛,用工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他的公司与很多中资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员工本土化问题。
怎么解决?一个偶然的机会,林金电与黎明职业大学建立了联系,双方一拍即合,而且合作越来越紧密。
在福建省教育厅指导支持下,成立于2019年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秘书处就设在黎明职业大学。通过这个平台,福建为职业教育参与“一带一路”提供政策和资金等诸多方面的支持,探索“中文+职业教育”的“海丝学院”建设发展模式。
今年2月,林金电牵头在吉尔吉斯斯坦申请设立“海丝学院”,商会和黎明职业大学各选派1人担任院长。一方面,黎明职业大学根据商会需求编教材、派教师,赴海外培训员工;另一方面,商会组织当地学校教师和公司骨干来中国学习中文和技术。
很快,林金电就尝到了共建“海丝学院”的甜头。
“当地人跟中国人一起工作,学技术也学中文,在当地很受欢迎。”林金电说,不少中资公司找到他,希望委托“海丝学院”培训员工。
目前,黎明职业大学已在海外设立9个“海丝学院”。“学校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推动商会在所在国注册‘海丝学院’,建立‘政、侨、企、校、校’合作机制。”该校校长王锋介绍。
像黎明职业大学这样积极“出海”的学校,在福建还有很多。
服务国企“出海”,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亮出了船政、交通两块“金字招牌”。该校与福州中洋船务有限公司合作,获巴拿马船旗国培训授权证书,成立了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巴拿马海事培训中心,已累计培训国际船员近千人。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聚焦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与柬埔寨福建总商会、闽柬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金边设立“中柬华文师资培训中心”,出版海外华文师资培训教材,累计举办13期海外华文师资研修班,培训700名海外华文教师。
王飏介绍,福建将研究制定《“海丝学院”建设规程和认定标准》,建设培育若干所高质量“海丝学院”,研发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教材,共同打造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标准,助力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此外,福建教育杂志社联合10多所高职院校发起成立了福建省教育学会教育教材建设委员会,着力推动共编共用职业教育教材,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出海”。
拓展海外“朋友圈”,提升留学吸引力
2021年,福建省教育厅在制定出台《福建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6年)》时,专门把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升计划列为重点项目,积极推动全省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高质量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福建高校共招收外籍学生5779人,主要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国家;福建6所高职院校在8个国家设立12个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福建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林素川说:“这些基地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海丝学院’的设立与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下半年,高职院校“海丝学院”建设“提挡加速”。在11月召开的“海丝学院”国际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论坛上,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和泰国高等教育科研与创新部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老挝凯文学院等单位分别举行了泰国“海丝学院”、老挝“海丝学院”签约仪式。
频繁飞往东南亚国家,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国际学院院长何振鹏俨然成了“空中飞人”。在马来西亚,该校与4所华文学校签署共建“海丝学院”协议,把人才培养“服务端口”前移至中学,让马来西亚华裔了解真实、立体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
何振鹏介绍,为更好地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2017年起,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对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报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等5个专业,实行3年学费全免政策。目前,已有92名马来西亚学生获免学费。
来自马来西亚的刘文正,现就读泉州轻工职业学院2021级中小公司创业与经营专业,如今已是一名跨境电商“销售达人”。他立足于福建晋江鞋都优势,在跨境电商平台上面向马来西亚直播销售品牌运动鞋,平均每天能售卖100多双,平均日销售额超过3万元。
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刘文正获得了福建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谈及个人未来规划,刘文正说:“希望未来能加入‘海丝文化’交流圈,做大中马跨境电商发展交流圈,成为中马两国友好交流的使者。”
共建“一带一路”,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排头兵”。2018年,该校便与曼谷职业教育中心、泰国因他猜商业学院等合作发起共建“中泰国际学院”,在泰国高校设立“海外分校”。该校“仓储管理事务”等课程已获得曼谷职业教育中心认证,并在泰国职业院校推广应用。
黎明职业大学与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合作举办“黎明海丝学院(印尼)”,成为覆盖东南亚五国、辐射“一带一路”的海外办学平台。
马来西亚晋江社团联合会总会长叶子栋说:“中国经济、科技等方面发展迅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物流等领域处于领先水平,中国已成为马来西亚学子新的理想留学国家。”
人才培养受认可,学子远道上门来
疫情期间,年逾七旬的泉州双喜科技学校董事长杨培峰来到福建省教育厅,表示有一批越南籍学生想来校留学,希望“尽快让他们来泉州学习”。
双喜学校是一所非营利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由泉州双喜制衣有限公司于2007年投入7000万元独资创办。这样一所中职学校为何能吸引如此多外国留学生前来就读?
越南留学生裴氏芳草的故事很有代表性,在越南河内纺织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出人意料地选择到双喜学校读中专。才一个多月时间,裴氏芳草已经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我来泉州主要想学好中文和技术。”裴氏芳草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都在服装厂工作,她的同学从双喜学校毕业后回到越南,因为既懂技术又懂中文,在当地中资公司很抢手,“我弟弟明年高中毕业,我准备带他来泉州读书。”
在双喜学校,像裴氏芳草这样拥有本科学历的留学生并非个案。“他们学成归国后,很快就能走上公司管理岗位,工资收入大幅增加。”杨培峰介绍,仅今年秋季,就有32名越南学生来双喜学校就读。
“在国外办公司,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本土化,可以节省很多成本,因此,不少当地中资公司希望我们学校帮助培养培训人才。”杨培峰说。
目前,泉州双喜科技学校与河内纺织工业大学等13所越南院校联合办学,与缅甸金光学院等8所院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使“海丝学院”建设更加多元化。仅越南、老挝、缅甸就有45家中资公司选送优秀员工到该校短期培训,还与孟加拉、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的服装行业协会签订10项合作协议。
泉州双喜科技学校在“中文+技术”人才培养上取得的成绩并非个案。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加坡莆田餐饮集团紧密合作,采取校企双向培训培养的方式,实现该餐饮集团人才的本土化、国际化。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主动对接服务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与园区公司共建福建省—印尼海洋食品联合研发中心、打造中印尼产业合作研究中心(智库),组织开展“语言+技能”培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中文+技术”的印尼员工。
“福建省高校和职业院校常态化开展‘一带一路’办学合作交流,发展势头很好。我们将建设完善‘海丝’教育教学资源,加大培养‘语言+职业技能’人才力度,并安排专门经费支持职业教育‘走出去’,实现‘海丝学院’可持续发展。”林素川说。
今年7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对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十条措施》,明确要求职业教育结合产业“走出去”的需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批“海丝学院”等“中文+职业教育”品牌。
王飏表示,福建将以产教融合为推手,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吸收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海外福建商会、中资公司加入海丝学院理事会,进一步完善“海丝学院”项目运行规则,做好“以侨为桥、校企同行”的职教“出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