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职教特色,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本文系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项目阶段性成果。
育心育德
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立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职生全面发展,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艺术类高职生心理发展规律,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对大一年级新生开足“2学分、32学时”的必修课,对其他年级开发设计心理学、“双创”素质拓展等8门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
优化课程教学设计。心理教研室对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期组织研讨和集中备课,修订课程标准,调整授课计划,精心设置“认识心理健康、做美好的自己、拥抱幸福”等十个教学主题,实施“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叁课堂’”教学。
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开发了10个必修课主题的配套资源,含课程思政、教案、课件等资源,供教师标准化教学;全部课程在“学习通”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供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大学生成长辅导》等新形态校本教材4部,建成校级课程思政优质课23门次,建成国家级别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示范课和省级空间名师课堂,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启智润心
创新“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师者,启人心智,培德铸魂。”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342”互动式体验教学模式,灵活运用知识讲授、心理测评、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领悟成长。
课前“叁维”导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提前完成心理微课学习、心理测评和课前练习体验,学习准备充分。
课中“四阶”驱动,强化学生生成体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感知,教师讲授启发学生思维,心理实训强化学生沉浸式、互动式体验,课堂总结注重学生领悟分享。“感—启—训—享”四阶驱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课后“双维”拓展,强化学生素质提升。既有提升自我的自助训练,又有小组互助、帮助他人或关爱社会的助人任务,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潜心育人
侧重“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的教学评价
增加过程评价权重。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课程采用考查方式,综合“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进行多元化、客观化和科学化考核。学校其他课程都按照平时30%和结课70%的比例设置,但是心理健康课注重过程评价,从2019级学生开始,考核采用平时60%(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教师评价30%)和结课40%的比例。
积极探索增值评价。重视教学对学生心理素养的潜在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持续保持。自2022级学生开始探索增值评价。在开课前后采用积极心理资本、中国大学生适应力、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结果发现,学生在适应力、心理资本和情绪等指标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后续将在其他新生群体和年级开展跟踪研究,进一步总结教学效果。每学期学生评价满意度在97.5%以上,课堂反响好。
怡心养德
实现“自助+助人”的教学效果
加强“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建设。结合专业特性和岗位特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有机融入教学,强化学生思想引领和人格塑造。
推进“第二课堂”校内实践活动。在学校团委“到梦空间”实践平台设置“身心健康素质模块”,实现活动发布、报名、展示和积分审核全程信息化管理。借助“两馆六室叁基地”,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点,创新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如心理游园会、“阳光寝室”素质拓展、“阳光天使”朋辈培训等,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创新“第叁课堂”社会心理服务。实施“心育+美育”,开展以美润心促进行动。发挥学校作为国家级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示范作用,开展“非遗体验”社会心理服务;发挥学生美术特长,开展“艺术美心”社会心理服务,每年服务留守儿童、社区居民上万人次。学生善于自助、乐于助人,化爱化美于行,宝贵的实践经历是其成为未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精神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