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威海职业学院:非遗技艺进课堂 文化传承润匠心

作者:王姗姗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2024-05-22


在威海职业学院现代化建筑群间,有一座白墙灰瓦的中式四合院格外显眼。小院的木质牌匾上写着“非遗学院”四个大字,推门而入,孔子第73代世孙孔庆河老先生的书法作品——“福”字木雕影墙令人眼前一亮。

院内的10多间教室宛如精致的工坊。学生们或安静地在葫芦上作画,或凝神屏气地剪纸,或用小锤子和錾刻刀在锡纸上錾刻图案,或用锯子切割木料发出“嘎吱”声……

“每周五下午,小院里的非遗公选课很是热闹,已经成了师生们的打卡地。”据威海职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林媛介绍,2017年,学校成立了非遗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威海锡镶技艺、威海剪纸和胶东花饽饽习俗等12个具有威海地域特点的非遗社团,并开展各类非遗文化传承活动。

去年,威海职业学院又将非遗保护传承渗透到教育体系中,首次开设系列非遗技艺公选课,打造宣传、研究、生产全链条式非遗传承模式。学生完成学习后可获得学分,还可加入相应工作室实习、就业,在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同时,鼓励师生将非遗项目转化为真实商业项目,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

“威海锡镶技艺就是将锡片冶炼、镂雕、焊接成各种图案后,镶嵌在茶壶等器皿上,最后再打磨抛光就成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今年26岁的冯金彪、李豪是威海锡镶制作工艺公选课助教。7年前,还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新生的他们,因对焊接感兴趣,加入了锡镶社团,跟随威海锡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谷伟学习工艺。

2018年,冯金彪、李豪进入威海锡镶技艺卓越工匠班,开启师带徒全天候学习模式,从兴趣爱好培养逐渐转向专业技艺的深度传承,并成长为锡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毕业后,他们决定将此作为就业方向,留校经营校办公司威海和成锡镶工艺品有限公司,将传统非遗嫁接到书画、家具等新业态中,进一步探索非遗文化产业化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谷伟认为,青年人擅长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中,制作的工艺品符合市场需求,更利于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2019年,锡镶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吸引越来越多学生加入,由师生设计制作的锡镶礼盘等非遗文创产物获得市场认可。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在非遗技艺传承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威海职业学院团委副书记林彦芳表示,职业院校不仅拥有非遗技艺传承所需的教学基础,还具有完备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等资源,进一步加深各技能专业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联系,“比如,艺术类专业可以助力非遗文创产物的创新发展,机械类专业则可助力非遗制作技艺改进”。

除社团活动和公选课外,威海职业学院还积极探索“静态展示、动态参与、活态传承”的非遗传播形式。非遗学院对学校师生和来访客人全面开放,通过举办非遗游园会,常态化集中展示师生非遗作品。

为建立与社区、农村的良性互动,威海职业学院结合“返家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中小学、社区、村庄,定期开展非遗宣传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地方非遗文化认同感,鼓励更多人动态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在威海职业学院,各院系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各具特色,传承方式更为灵活。酒店学院设置了非遗工匠班、大师工作室等,将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习俗与所属中式面点专业紧密结合,搭建起校村合作渠道。师生共同制作精致美味的花饽饽,再由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村联系订单对外出售,销售所得全部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打造出了一条可施行、有效果的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威海职业学院陆续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非遗学院累计培养学员超2600人,开发了一系列精品课程。其中,《非遗锡镶产物包装设计与制作》课程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锡镶、宫家彩绘葫芦、珐琅彩装饰画等非遗项目生产性实训营业额达百万元,已成为学校对外交往的文化符号。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