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视频app

国家级职业教育门户 www.chinazy.org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校动态 > 正文

“数字化浪潮”下高职教师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刘颂迪 宋新宇 陈培霞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日期:2024-06-03


当前,数字化愈发成为催生教育结构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进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然而,高职教师普遍面临数字化意识不够、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缺乏,数字社会责任未能有效转化为数字化实践等问题;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数字化专业发展的薄弱之处也日益明显,这些问题均影响了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效果。

高职教师数字素养面临困境

“感知系统脱节”:数字化意识和数字知识与技能有待提升。数字化意识是教师在数字时代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是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了解的数字技术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数字技术技能。随着社会环境日益数字化,环境的浸润本应使数字知识和技能逐渐融入个人意识之中。但实际上高职教师认知与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问题,以至于个体发展动力不足。

一方面,高职教师数字化意识逐渐增强,但其主动接受新数字知识和技能的意愿不足。部分教师理解数字技术对科技、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价值,但由于自身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方式习惯的固化,往往缺乏主动接受新技术的意愿,认为数字技术过于复杂难以掌握,甚至担心数字技术带来的“个体化风险”会对自我角色产生威胁。因此,部分教师虽然理解数字化的意义,但未能从深层次接受它,以至于数字化意识与数字化能力之间缺乏统一认识,个体数字素养还处于浅层表面。

另一方面,部分高职教师对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有所把握,但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高职教师现有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浅层化,容易使个体难以合理利用其已有数字知识储备来解决教育实然问题。如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使用的数字化教学方法单一,无法主动灵活地将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难以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创新性调整。这揭示了教育主体与数字技术融合互动上的核心困难,以及“技术可供”如何转向“主体认同”的重要挑战。

“主体知行不一”:数字社会责任难以有效落实为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落实于数字应用对社会而言,能够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保障个人权益,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对教师个体而言,能够在底层逻辑上强化数字伦理意识,审慎判断数字应用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合目的性。但在实际过程中,高职教师数字社会责任却难以有效落实为数字化应用。

一方面,教师对新模式下数字社会责任落实为数字化应用的途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对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以应对科技伦理挑战,但还缺乏明确的政策或指南,指导教师在数字化应用过程中需要履行哪些数字社会责任,继而导致难以落实。

另一方面,教师数字社会责任落实为数字化应用的方法不明。数字社会责任涉及技术、伦理、法律、经济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增加了实践的难度。此外,随着数字化应用的普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议题。那么,在推进数字化应用的同时,如何确保安全与隐私等问题得到妥善处理,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数字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落到实处,真正融入数字化应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更多的教师,让他们认识到数字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形势。

“教师队伍失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数字专业发展较为薄弱。民办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专业发展受限于组织支持力度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科研经费等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教师在进行数字教育改革、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工作时,其专业发展往往受资金、设备等限制而难以持续推进,如民办高职院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投入不到位,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术交流机会有限,无法及时跟上最新的技术发展等。此外,民办高职教师数字素养的专业发展受限于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性质特殊,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相对有限,导致民办教师人员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由于自身现实状况与职业期望之间存在较大落差,高职教师群体容易滋生职业倦怠、不再关注自身发展、将当前职业作为跳板等现实问题,影响自身数字化专业发展,不利于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招聘进来的新教师,他们暂时处于“关注生存”阶段,需要足够的时间去融入新工作环境,其对自身数字化专业发展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因而暂时无法产生数字化专业发展的高层次需要。

提升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有路径

数字技术对于教育转型的供给很大程度上受教师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技术对于教育的多种可能性需要在教师实践行动中方能实现。为此,高职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理应关注教师队伍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实践,从而精准施策。

厚植教师数字化意识,融入数字知识与技能。教育数字化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具备数字素养,具有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能力的教师。首先,高职院校应发挥自身领导力,重视教师的数字化转型。为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和使用数字资源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利用教师研修组织专门的讲座或培训课程,了解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帮助教师树立战胜困难与挑战的信心,形成坚定的数字化意志,积极主动提升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型实践与探索。其次,将教师数字化意识的培植融入授课过程。部分教师由于对新技术不够了解,才会在使用时犹豫不决。通过投入数字化设备、软件等技术资源,增加教师接触和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时,不断更新数字化意识,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传统课堂中的纸质教材和演示文稿替换为数字化课堂中的“云教材”,通过将书本已有的知识模块打碎重构,挖掘其中的内在联系,感受新的教材形态和教学方式。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师需要秉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构建特色的人机互动教学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空间局限。同时,教师应注重教育角色的转变,加速数字化意识更新,激发自身内驱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数字化素质的人才,共同迎接数字化挑战。

明晰教师数字社会责任,保障数字应用过程。由于数字化应用涉及范围较为复杂,存在技术依赖、规范滞后以及伦理失范等风险。培养数字化时代教师的根本路径是要坚持应用驱动。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标准,为教师在数字环境下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指导原则。教育管理部门有必要制定明确的执行准则和指导手册,以明晰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并阐述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些职责的融入。建立健全审查机制和数字资源监管体系,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对资源内容进行严格把控,实现资源的实时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改进教师数字社会责任的评价方式,可将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相结合,克服传统评价中过于单一、主观等弊端,使教师对自身数字社会责任有客观、全方位的把握。高职院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数字社会责任的专业培训,夯实教师的数字社会责任。通过培训教师正确理解数字社会责任的意义和价值,在应对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时,能够有责任担当意识;培训教师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和常见风险,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教育教学数据安全;培训教师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明晰数字社会责任具体要求,并在数字化应用全过程中自觉对学生给予引导,使学生客观认识数字技术发展。通过夯实教师数字社会责任,保障数字应用全过程,推动数字教育健康发展,同时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数字社会中的引领作用。

关注民办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师资队伍合力。国家正在不断加大对民办职业院校发展的扶持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民办高职院校应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政策扶持,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民办高职院校人才流失问题,省级层面可通过设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专项资金,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策略,为技能人才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薪酬待遇,以吸引并稳定人才资源。应积极开展进阶培训,提升教师素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及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依据教师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精细化设置个性化培训课程,推动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实现研究、培训与应用叁位一体。

此外,民办高职院校应针对学校教师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数字资源创新与可持续性学习,尤其重视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创设,以及智能化评估、反馈系统与大数据分析的实际操作应用,构建适合民办高职教师个性化发展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积极建立教师数字素养研修共同体,通过持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打破时空限制,推动教师间教学资源共通共享,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教师和全社会对民办职业教育的认同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2024窜窜闯贬125)


(责任编辑:锄丑补辞辩)

电子邮件: chinazyorg@chinazy.org 电话:010-62389019&苍产蝉辫;&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 麻豆视频app     技术支持:万合技术 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