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艺术课程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艺术课程在原来音乐、美术两科的基础上新增了3个学科,即舞蹈、戏剧(包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中小学教育各个学段,体现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目标的育人指向。在此背景下,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这一变革、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挑战。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准确识变、主动求变,探索了一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舞蹈技能培养路径,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以赛促教,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学校以比赛为载体,从综合分析比赛诸要素入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一是以“教”筑基,培养学生的基础舞蹈技巧,为参加比赛打基础。例如,教师通过视频展示、现场示范等方式,使学生了解芭蕾舞的“五个基本脚位”和“七个手位”,以及现代舞的即兴创作方法,使其掌握行走、快步、跳跃等舞蹈基本步伐,并学会流畅地进行旋转和转体动作;同时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尤其是腿部和上肢的力量训练,以增强学生动作的稳定性,帮助其完成具有挑战性的舞蹈动作,为学生参加比赛提供基础保障。二是以“创”厚技,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为比赛出彩打基础。面对舞蹈市场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舞蹈的基础表演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舞蹈基础、身体条件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出发,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制训练方案,使学生能够依据自身条件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舞蹈作品。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舞蹈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自由组队,从音乐、情感、文化等方面寻找灵感,创作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作品。叁是以“演”赋能,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力,为赢得比赛打基础。教师传授舞台表演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提升表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校每年组织校内舞蹈比赛,邀请专家做评委,进行评分和指导,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舞蹈技能,提升舞台表演能力。例如,组织校园民族舞比赛,让学生以民族舞为题材,根据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进行自由创作,倾情表演。
以赛促学,磨炼舞蹈技能,提升抗压能力
学校以比赛为抓手,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身实际,“多层面、多维度”磨炼舞蹈技能,锤炼学生意志品质,提升抗压能力。一是通过设立各级比赛,使每名学生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班级内有小组教学比赛,学院有班级对抗赛,学校有民族舞大赛,使以赛促学的教学设计能够得到切实实施。二是通过培优纾困,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比赛中得到表现。对于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提升其舞蹈编排能力和艺术表现力;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站姿、脚位、手位等基础训练,通过多次训练和反复纠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舞蹈习惯。在训练中,引入多种舞蹈元素和风格,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尝试不同的舞蹈组合和表现形式,使人人都有获得感。叁是通过专业指导,使比赛对学生舞蹈技能的提升作用得到保障。学校成立由比赛经验丰富、多次担任比赛评委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通过讲解各类舞蹈比赛的流程和规则,并对比赛进行点评,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指导和建议。赛前,通过组织热场活动,帮助学生熟悉比赛环境,调整比赛心态。赛后,学生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设备查看自己的表演视频,更好地理解评委和指导的点评与建议,准确校正自己的舞蹈动作,提升舞蹈技能。四是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增强抗压能力,使学生在比赛中能够正常发挥。学校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对参赛学生可能存在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时开展心理评估和辅导,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其抗压能力;或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支持服务,倾听学生的烦恼和困惑,并提供专业建议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信心,提高比赛表现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近5年来,相关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中共获得28个一等奖;在河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11个奖项,参赛作品《回家》以精准流畅的舞蹈动作、丰沛的情感表达和十足的舞台呈现赢得了评委与观众的肯定评价,获得河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赛”为载体、以“创”为动力,走进课堂、走上舞台,在总结学生舞蹈技能培养的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舞蹈技能培养模式,实现舞蹈专业素养与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相关专业每届学生的就业率平均在95%以上。现阶段,学校不仅构建了系统的舞蹈竞赛体系,更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心理辅导服务,在提升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