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成立一年来,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围绕园区“221”产业体系,以服务光产业发展为契机,通过整合优质产学研资源、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打造创新型发展生态等3个着力点,推动联合体建设做深做实。
以“光”为媒
形成“四链融合”发展格局
以“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为核心,服务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光芯屏端网”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集群,同时是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中重点产业方向。联合体面向开发区重点公司多次开展调研,充分了解产业需求、公司人才及校企合作需求,以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迅科技等光通信产业龙头公司为基础,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围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突出“光”特色、做强“芯”核心、做大“屏”规模、强化“端”带动、优化“网”生态的产业布局,开展产业链创新,制定“一链一策”,推动全链条公司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园等向未来产业科技园升级,探索构建大学科技园新型产学研融通发展模式。
以“中高本衔接”贯通培养为桥梁,共建融合育人的教育链。按照光通信等产业链分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搭建职业院校招生与行业公司招工的有机衔接,制定校企联合招生招工方案,推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与行业公司人才需求的精准匹配。依托联合体内9所普通本科院校、13所高职院校、18所中职学校,积极开展“中高本衔接”贯通培养。积极对接联合体内华中华星光电、华中数控等公司目标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探索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协调的专业一体化发展布局,增强专业设置的衔接性和系统性。2023年,联合体内公司与院校共获批24项湖北省第一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
以“3551光谷人才计划”为基础,集聚对接产业的人才链。“3551光谷人才计划”是聚焦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节点需求,持续集聚海内外各类人才的武汉市人才计划。联合体依托“3551光谷人才计划”,积极对接“光芯屏端网”等重点产业,推荐联合体成员参与评选,做好人才“引育留服”全链条场景服务。联合体内试行科研经费投入“双轨制”,结合实际情况对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项目给予“非竞争性”和“竞争性”扶持。探索建立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非常规评审机制和支持机制,推行重大科技项目管理首席科学家或技术总师负责制。围绕光芯屏端网、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需求,探索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制科技项目。
以“产学研用创”协同创新为纽带,聚焦融合研发的创新链。职业院校与联合体头部公司、科技型公司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科研创新平台,构建研发导向、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运行机制,扩大科研平台管理自主权,释放创新资源集聚与溢出效应。瞄准产业技术前沿和公司发展实际需求,2023年,“新型显示”“复杂零部件智能检测与识别”等10家依托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和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等联合体成员单位的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依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职业教育研究院是湖北省职业教育主要智库,将联合体运行机制、创新发展等作为重点研究领域。
以实为要
推动产教融合平台实体化运行
实体运行,构建并完善以联合体理事会为核心的高效运行新系统。联合体建立了由武汉市政府、公司、学校、科研机构等179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理事会和秘书处,下设人才工作委员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委员会等9个专门委员会,各方在联合体中都有明确的角色和职责,并建立定期会议的工作制度,共同协作。联合体秘书处设在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由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光谷人才集团安排专人负责联合体日常工作;依托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8个专业园区,打造8个实体运行平台;建设专家工作站、光通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狈个技术微平台,服务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物升级。
一核多元,探索实践“总部+分部”共建共享新模式。以集中建设联合体总部基地为核心,以各公司和院校建设分部基地为多元,探索实践“总部+分部”共建共享新模式。联合体总部基地设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五角塘校区,建设面积5.1万平方米,目前进入项目遴选入驻装修阶段,将联合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数据通信现场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工程实践中心、中试基地等多个微平台,坚持分项建设统一管理调配的原则,实现资源共建共享。2023年“联合体总部基地武软分部”挂牌,引入烽火产业学院、光通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8个项目实质入驻。2024年将在联合体各公司和院校挂牌20个分部基地。
平台驱动,协同搭建“数字+服务”信息应用新平台。搭建“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人才供需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校政企数据平台融合贯通;建设联合体产教资源大数据平台,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公共服务,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机整合。以武汉市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市药物增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为载体,联合体汇集成员单位优质资源,校企协同完善科研和培训管理机制,聚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公司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科研成果,开展一批高质量培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与水平。
以“智”为擎
打造联合体创新型发展生态
创新文化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灵魂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武汉·中国光谷”产教联合体重视创新文化建设,从叁个维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型发展生态。
提高政策措施的落实度和科技人才的活跃度。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把国家支持创新的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增强激励政策的含金量、吸引力、可行性。如通过打造人才高地,在“3551光谷人才计划”中增设光谷产业教授类别,支持校企人才柔性引进,合作开展项目研发、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组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还有创新积分贷、科技创新券等政策都切实让科技人才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成果有回报。
提高创新资源的开放度和创新环境的包容度。充分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顺畅流动。2023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武汉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叁,其中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通过营造浓厚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赋能高质量发展。2023年联合体深度参与策划、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3场,推动92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创新校园文化和科研院所文化。联合体内大学和科研院所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支撑。联合体内多项科技成果转化已进入批量生产投放市场,2023年联合体成员武汉理工大学与武汉双虎涂料股份有限公司就特种功能涂料专利技术转化签约,合同金额为1.06亿元,创下当年科技成果转化单项合同金额最高纪录。
(作者单位系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