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近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文化名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多项工作中作出突破。十几年来,学校共培养医护、学前教育、艺术及旅游等30余个专业近10万名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投身于地方和长叁角地区经济建设,为滁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领航筑梦 开拓人才培养新格局
9月2日,开学伊始,一场场活泼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在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开展,或影视赏析,或实践教学,或领航读书,这样的文化活动几乎每月都开展数场。在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医学院,每个月开展的党建活动,既是学校医学院“十个一”工作机制的具体实践,也是学校不断加强党建引领的一个缩影。
为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校以省级党建示范校创建为抓手,全面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提升工程,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标杆院系”与“样板支部”扩面提质,省级叁星级、四星级党支部建成率稳中有升。
“123”系统工作法是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一项创新。“1”是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2”是选优配强基层党建负责人,强化党建引领;“3”是在提升组织力建设上练就“叁个功夫”,即理论学习上的“苦功夫”、活动组织上的“实功夫”,发挥作用上的“硬功夫”。
完善体制机制,建好“‘五育’骨干队伍”,凝练“领航筑梦”文化,切实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效落实。落实“红色领航计划”书记领航项目,实施“头雁”培养工程,深化“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推进“一院一品”党建品牌建设,各党总支、党支部结合实际,挖掘亮点,凝练特色,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党建工作品牌。学校还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知联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发展合力,共同助力学校发展。
学校深化政治监督,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和常态化。完善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一岗双责”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强内部审计,健全“纪巡审”联动机制,推动巡视和审计问题整改,源头防控风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整治突出问题和防范清理风险隐患,聚焦“六破六立”,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着力优化作风,提升工作效能。
学校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守牢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层级责任,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省“双高”校),攻坚“两大任务”(办学指标达标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核心指标突破),坚持“叁个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近两年,学校在联办本科专业、省外招生、开放办学、申办大赛、国际交流等方面多点突破、精彩纷呈,向着建设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迈出坚实步伐。
“三教”改革 提升教学质量上台阶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上台阶,学校编制了《对于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意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叁教”改革实施方案》,以创建省级“叁教”改革示范校为抓手,积极推进“叁教”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为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协同推进现代职教体系重点任务、国家教育部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等项目建设,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用活安徽省周转池编制计划,用好滁州市及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创设人才发展平台及优良人才环境。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优化教师发展考核评价,促进教师更好发展。实施“金师”培育计划,加大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学科(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产业教授、客座教授、公司导师等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引培办法,实施基层教学组织提升工程,优化青年教师导师制,严格专业教师公司实践要求,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用得好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安徽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20人,省级教坛新秀23人;省级教学团队15个,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金牌职工”称号教师纷纷涌现。近叁年,教师参加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国赛二等奖1项、叁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组织奖。“尚德启智、敬业爱生”的教风正在润物无声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实施“金专”“金课”“金教材”培育计划,深入实施“六百工程”“课堂革命”等,省级思政精品课程、省级规划教材、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新型教材等项目建设不断扩容提质。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加入省级高水平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医康复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省级以上示范金课、精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3门,获评省级“六百工程”2项,“凤画艺术”课程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新型教材10部。学校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平台+模块”课程矩阵,扎实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建设了“素质知识能力”一体的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改革,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与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打破传统课程体系,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实现课程设置与公司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相融通。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总基调,将技能大赛中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到课程标准中;将大赛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大赛“树旗、导航、定标、催化”作用,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开展“1+齿”证书认证工作,将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开展模块化教学,修订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学校不断完善职业技能大赛“校—省—国家”叁级赛事衔接机制,以专业核心岗位技能为基础,以技能大赛为引导,通过“以赛引考、以考强赛、以赛强技、以技胜岗”的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全员参与、人人融赛、人人可赛、人人胜赛、随机抽赛”的“校—省—国家”叁级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竞赛体系。以“勤学明理、慎思笃行”的学风激励学生成长。毕业于学校2013级会计专业的吕文婷,创办公司并成长为高级管理人才,她表示,在校期间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技能竞赛教学模式改革让自己获益匪浅。
近两年,学生技能大赛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际总决赛叁等奖1项,国赛奖项7项,省赛奖项180余项。体育竞赛获国家奖项40项,省级奖项50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3项、银奖2项、铜奖38项。获安徽省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一等奖17项,二等奖27项。涌现出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徐心怡在内的一批优秀人才。
多元路径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2024年暑假,学校的“叁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再次深入“结对”单位,一群充满热情和活力的学生为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安徽省旌德县等地的社区、学校送去了助力乡村振兴及文化助民的服务,活动内容覆盖党史学习、乡村振兴、惠民义诊、社区支教等多个方面,这是学校拓展“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实践之一。
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养“大先生”、拓展“大格局”,为进一步培根铸魂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制定了主要领导抓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深化“课堂—网络—实践”教学改革,组织“青年大学习”“青马工程”培训班,构建“校内+校外”思政平台,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学校聚焦人才培养目标,紧抓在校和假期两条时间线,通过校园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多矩阵打造全链条实践育人体系,通过四个“聚焦”,赋能实践育人,全力上好实践育人“大思政课”。
一是聚焦社会实践,积极组织暑期“叁下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关注乡情民意,结合专业特色,在与原有的10余家实践教学基地结对的基础上,又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中等职业学校、安徽省旌德县等地结对共建,构建“校政企”同参与、同协作的叁线模式,讲好扎根中国大地的社会实践“大思政课”。
二是聚焦志愿服务,构建“1+5+狈”志愿服务体系,即1个“半根草”青年志愿者服务队,5支二级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狈支班级、团支部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年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4000余人次,组织活动近千场。
叁是聚焦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纳入实践育人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融入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各级竞赛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择业观、就业观、劳动观,以奋斗者姿态主动到基层一线砥砺青春、成就人生。
四是聚焦文化建设,将各类实践活动与美育相结合,开展内涵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用校园文化塑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
产学研协同 提供高品质社会服务
如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学校聚焦产学研协同,完善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进与通用生物、滁州学院等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金地”培育计划,在滁州市域内努力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扎实推进药学和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办学,积极争取与蚌埠医科大学联办护理学本科专业。举办“订单班”“冠名班”“中国特色学徒制班”等,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定向就业,探索科创融汇机制,创新学习成果认定和学分兑换规则,鼓励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培育学生探究意识。学校持续深化合作办学,与武汉伟创聚赢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中科英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航未来科技公司开展联合办学,发挥校企合作育人新优势;与安徽晓庄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滁州通用生物、全椒县人民医院等开展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办学,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和加强教师及其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力争在主持高层级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着作、智库成果、发明专利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健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运行机制,多途径持续加强横向合作,实施科技服务进企计划。
结合社会需要,提供高品质社会服务,三年来,学校主要领导深入联系帮扶村镇开展调研走访慰问20次,帮助村镇和联系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0余件次,提供联系帮扶资金40余万元,采购乡村振兴农产物近20万元。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专升本、自学考试的指导工作,启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创建,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和平台,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发展继续教育,持续向公司园区、家庭社区提供职后教育。落实“暖民心”工程,成立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老年大学,开设中医养生、婴幼儿照护、手工制作、民族舞等课程,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认定工作,学校老年大学获评“省级示范校”称号,推报的“‘三贴近 三体现 三提升’老年教育项目”获评2024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此外,学校还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友好邻邦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加入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不断扩大“朋友圈”,推动参与长叁角职业教育集团,共建区域职业教育协作试验区。
健全制度 扎实推进法治校园建设
为了提高治理能力,学校启动校院两级管理综合改革,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综合配置体系,深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责任,激发内生动力,深挖发展潜能,提高改革成效。强化民主管理,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二级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代会等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开展内控制度建设第叁方风险评估。完善学术管理的制度体制,有效实现“教授治学”。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构建“大学管”体系。
学校持续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坚持“四个融入”助推法治校园建设走深走实。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法治特色课堂,加强师生法治培训。二是融入实践育人。设立青年法学社团,精心组织“送法进社区”“法治大讲堂”“我是宪法小卫士”等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法治实践活动,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叁是融入校园文化。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面向师生深入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年均举办高水平法治讲座10余场。四是融入学校治理。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叁重一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持续推进制度“废改立释”,学校获得安徽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荣誉称号。
以改善校园环境为目标,学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落实智能书柜进院(部),让“阅读”成为“悦读”;建成幼儿科学发现实训室、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实训中心、轨道交通虚拟仿真实训室等10个项目,建成省级示范实训中心2个。完成实验实训楼建设、食堂装修、学生宿舍楼改造、校园水域及环境治理等多个项目,使办学条件更优、校园环境更美。学校还持续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持续推进数智基座建设、数智能力建设、数智生态建设等数智校园建设,优化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构建高速融合“一张网”,实现有线无线融合,实施师生数智素养提升行动,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文化浸润 用红色文化涵养时代新人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崇高使命,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标,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组织实施“中华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徽风皖韵进校园”等文化活动,连续举办14届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文化浸润成效明显。
学校致力于加强特色文化培育,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组织师生赴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等多个红色基地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开展“校史”“一训叁风”“城院精神”宣传教育;开展以“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设,建成“城院大讲堂”“星空影院”等平台,建成伟大建党精神、法治建设等文化长廊以及校史馆、明德园、职工之家,打造出凤飞亭城、鼓声茶韵等文化品牌。
在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凤画、凤阳花鼓、中医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好教室特色课程“小课堂”,抓好校园文化活动“中课堂”,用好社会艺术实践“大课堂”,实现“叁堂”联动。学校着力推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活动叁者互通共融,促进因“生”动而“生动”的体育文化氛围更浓厚;深化“叁全”“叁自”“叁易”质量文化建设,促进质量保证成为内生引擎。持续抓好省级文明校园“六个好”建设,连续多届获评安徽省文明单位。
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学校拓展网络文明传播途径,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征集、网上知识竞答等网络主题活动,着力打造“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团建”等校园网络文化品牌项目,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扩大育人覆盖面和影响力。
开放办学 提升国际交流高度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扩大国际交往“朋友圈”,积极开展多对象、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活动。
两年来,共接待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泰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校来访9次,并就国际办学合作、交流生访学项目、海外访问学者项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校领导多次带队分别前往俄罗斯叶列茨基国立大学、马来西亚精英大学等推进合作办学,另有2名教师赴国(境)外攻读博士学位,1名中医药教师赴俄罗斯叶列茨基国立大学进修,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博士专家到校开展学术讲座,赴马来西亚、泰国和俄罗斯交流学习学生达35人。学校还成立了“师生海外实习研修基地”,挂牌“海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中国滁州留学生基地”,拟建“徽匠工坊”和留学生院,中外合作办学坚实有力。
学校多渠道开展中国语言与文化传播工作。积极搭建文化传播桥梁,深化和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将剪纸、舞龙、茶艺、凤画、凤阳花鼓、漆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海外。2024年6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交换生赴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教育学院交流学习期间,与泰国学生齐聚一堂,一起折粽叶、填糯米、包粽子,传播端午节起源、风俗和粽子的寓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让泰国师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文化交流活动得到各方广泛好评,《安徽日报》、中国网等多家媒体纷纷宣传报道。
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单位、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数字校园建设试点院校、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以及安徽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文明单位、绿色学校、高等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逐渐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面对新形势、新征程,学校上下将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对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部署、新任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科教融汇,强化协同育人,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铆足韧劲、闯劲、拼劲、干劲,奋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争取早日建成一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