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德州市陵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勇担使命、守正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党建+技能人才培育”为核心的新路径,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明确理念目标,培养有方向
职业院校要切实服务好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明确办学定位,积极主动融入地方,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乡村振兴事业高度融合。
为此,学校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工农业关系、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形成了“合作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这一理念既强调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为人才培养赋能,同时也注重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反哺乡村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学校还在明确育人理念的基础上,针对涉农专业学生和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培养对象,制定了“品德高、技能强、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学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强调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全面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
完善课程体系,成长有抓手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路径。为了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学校定期深入乡村调研,精准把握当地产业发展脉搏,及时对涉农专业的课程架构进行适应性调整,确保教学内容始终紧密贴合市场需求。
在课程体系重构的过程中,学校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把从育种研发到市场营销等各环节,均纳入教学视野,成功构建起一个多维度、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产业链、育人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该体系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素养提升”的公共基础课程,“生产技能+经营能力”的专业模块课程,“多岗多能+创业实践”的能力拓展课程。
该课程体系横向上以综合素养为导向融通,纵向上以技能学习特性为基础贯通,纵横交错,有效确保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全面性,促进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转变,助推学校完成了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型。
优化育训模式,进步有阶梯
职业院校作为连接乡村产业链与育人链、人才链的桥梁,应积极创新育训模式,切实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传递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学校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立足点,围绕提升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两大主线,创新性地构建了“学训交替、螺旋上升”的育训体系。该模式深度融合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依托车间、地头等第二课堂教学平台,以及真实的生产经营项目和创新创业实践,为学员打造了一个沉浸式学习成长环境。
在实践中,学校紧跟农业生产的节令步伐,灵活编排教学计划,将集中授课、实验实训、实地考察、技能强化及岗位实践等环节巧妙穿插,确保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内,能够经历从理论殿堂到实践田野,再到反思提升的完整循环。这种学训交替的方式,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实现技能与素养的螺旋进阶。
构建协同机制,育人有力量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多方协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学校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银行、合作社、协会等密切合作,精心构建了集“产、学、研、金、管、服、用”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运行依赖乡镇政府部门、区农业农村部门、农广校体系、银行和公司、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五方各自发挥作用。乡镇政府部门明确主导产业方向,整合资源扶持;区农业农村部门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撑;农广校体系负责人才培养与引进;银行与公司则注入金融活力并提供信息指导;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作为产业发展的规划者与创新创业的推动者发力。
学校依托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精准对接新时代农民的学习需求,实施系统化、精准化培养策略。同时,在优秀学员中选拔并组建乡土人才库,纳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以本土化人才的力量激发乡村活力。学校还依托中心大力引进高端农业人才,如清华大学盖国胜教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法宏博士等,组建顾问团深入田间地头送教、送技,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此外,依托田间学校,构建“德州市大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集政府部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农民培训、组织建设等功能于一体,吸引了中化惭础笔中心、德州美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众多单位加盟,既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又提升了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与时俱进,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组合拳”,打造更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努力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