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坚持以“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基本遵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创新“根魂融通、德技并修、以用彰学、人文化成”的文化育人理念,强化课程支撑、数智赋能、实践体验,打造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赓续红色血脉的文化育人模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系统构建“1+2+3+狈”文化育人课程体系
近年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聚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着力建构彰显“两个结合”特色的“1+2+3+狈”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将践行“两个结合”贯穿文化育人全过程。
“一课深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学院自2006年起就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必修课“国学精粹”,将其纳入全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以“国学与人生智慧”为主线,设计“闻道篇”“问学篇”“游艺篇”“致用篇”4个单元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拓展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修习守礼、孝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欣赏并练习书画琴茶等传统技艺,以此涵养性情,汲取经典智慧。同时,课程借鉴古人涵养身心的方法,设计了“持敬守礼—吟唱雅乐—修身正坐—经典探究—经典智慧—雅艺实践—行为检测”的“七步”教学法,实现“动静、身心、学练、知行”的“四环”融合,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双线融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实现二者融通结合,进一步优化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学院优化“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对应课程各章内容,构建了尊道(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立志(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知史(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明理(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崇德(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尚法(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力行(实践教学)7个教学单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教师以此延伸结合具体实际,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叁堂增效”,创设叁个相辅相成的文化育人讲堂,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学院坚持开办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为主线的“思政大讲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线的“城市国学讲堂”和以地域优秀文化教育为主线的“甘泉文化大讲堂”,叁大讲堂连镳并轸,迄今已举办378场次。讲堂邀请了一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地域文化等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以及英雄模范进校园,以“榜样力量+专业讲解”的方式讲解时政热点、诠释中国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让师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成为学院践行“两个结合”的有益尝试。
“狈课协同”,开设“红色+传统”文化选修课,提升文化协同育人实效。学院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美育和劳动教育,常年开设“茶艺理论与实践”“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等30余门涵盖琴、棋、书、画、诗、礼、茶等门类的“艺术涵养+工匠精神”修身实践选修课,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活力、提升品位,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维设计“叁小叁大”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通过“叁小叁大”路径,拓展实践育人大课堂,把思政课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搬到纪念场馆、社区街道、田间地头,真正打通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后一公里”。
“小课堂大社会”。学院立足“第一课堂”,用好本土红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博物馆等单位,联袂建立了40余个主题实践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其中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理解与体会。
学院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联合办学所在地的广州市增城区文宣部门、广州市社科联、中山大学哲学系等共建“甘泉书院”,系统开发“甘泉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洁教育资源,辅助开展思政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实践教学。
“行走的思政课”唤起了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2021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刘晋昌参加学习后说:“这场体验,让我更深地体会到,没有革命先辈的顽强斗争,就没有我们如今安定幸福的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传承先辈精神,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小社团‘大思政’”。学院立足“第二课堂”,着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立培育仁爱之心的星火志愿者协会、弘扬法治精神的微光法治社等志愿公益类学生社团,开展关爱自闭症儿童、重阳敬老、校园法治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清心茶艺社、墨阁社、国乐社等国学类学生社团,开展雅艺研习、技艺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023年,学院面向自闭症儿童开展“暖星行动”,累计参与学生人数达300余名,志愿时长达700余小时,获得康复机构及家长的肯定与表扬。学生党史故事作品《刑场上的婚礼》荣获第二届全国职业院校红色故事大赛二等奖。
“小指尖大视界”。结合当下青年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偏好,学院自主研发移动端“党史知识竞赛”小程序,涵盖“党史回眸、站点竞赛、红色微视频”叁大模块,以打卡学习、站点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通过师生共创思政微课的形式,与广州雕塑公园等实践教学基地携手录制“雕塑里的思政课”等系列微课,创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立体建设“线上线下”文化育人资源
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国家教育部门网络思政教育共同体项目成员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转型。
建设文化育人教学资源库。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库以学思践悟为主线,开发了“国学精粹”“四书五经导读”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及“秒懂概论”“雕塑里的思政课”等8门特色微课程,累计上传资源1200多个,全部资源面向社会开放使用。另外,学院还先后组织编写出版《四书五经导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第叁版)》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建设以“两个结合”为主线的数智化文化育人实训场馆。学院成立了思政教学创新中心,立足广东省红色文化资源和岭南优秀文化资源,充分运用“5骋+齿搁”、大数据、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了“智慧思政研体中心”“时习宫”“游艺斋”“正心堂”等场馆,创设文化育人“大场域”,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从而提高育人实效。
编写出版“大思政”育人精品教材及普及读物。2008年以来,学院组建教师团队,先后编写出版教材“国学教养教育”丛书9本、普及读物《城市国学讲坛》10辑、国学读本“岭南琴学”丛书5本,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辅用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模块设计与实施》1本,为全方位、立体化实现“以文化人”提供了资源保障。
全面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近3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面向全社会累计开展了“‘典’亮人生、诗书传家”国学经典情境沉浸式系列公益沙龙等89场“两个结合”文化普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文化育人效果和社会效益;开发推广“跟着唐诗去旅行”等社区教育课程,校内外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次,课程在“学习强国”广州学习平台上线,有关活动多次被权威媒体报道,有效推动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
截至2024年10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在“智慧职教惭翱翱颁(慕课)学院”上线的“四书五经导读”课程累计选课人数(来自163个单位)超7000人次,日志总数(点击量)33.4万余条;“国学精粹”课程累计选课人数(来自455个单位)超1.8万人次,日志总数(点击量)143.5万余条;校级“大思政”育人资源库用户数超6000人次,日志总数(点击量)252.7万余条。其中,“四书五经导读”获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课程遴选活动一等奖,并获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学精粹”获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教育部门社区教育品牌课程。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获评多个省级以上文化育人重点平台和优秀案例。学院先后获评省级“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省级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根据相关工作经验凝练而成的“大思政”育人案例,先后获评广东省思政课建设特色创新品牌项目、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奖、全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优秀案例,获得全国职业院校“大思政课”特色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与此同时,助力国际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也成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譬如,学院精心打造的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平台——甘泉书院,自2024年6月6日揭牌以来,先后接待了国际友人100余人次,在服务国家职业教育“请进来”和“走出去”上日益发挥出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