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数字经济及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市场急需大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勇担时代重任,聚焦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和技术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岗课赛证融通,完善课程体系
坚持以岗定课、岗课融通。通过调研,明确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随后运用“逆向设计法”,将岗位承载的一系列具体工作任务转化、开发为相应的学习课程,以此确保课堂教学与岗位所需无缝对接。随后,学校每年还会遵循“集群化建设”理念及“岗课赛证融通”的基本要求,对相关课程进行完善、整合,最终构建了基于能力本位且动态调整的“一主线、两平台、多方向、叁拓展”课程体系。
坚持以赛促学、赛课融通。技能大赛作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职业技能与创新创业大赛,以竞赛为杠杆,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学院云计算技术应用教师创新团队,在刘晓璐、孙东涛、成乐、赵白露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荣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荣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冠军。
坚持以证促教、课证融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是技能水平的权威证明,也是对课程教学成效的权威认定。学院深入实施“1+齿”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及要求巧妙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的内容、要求和时间高度一致。近3年来,各专业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收获满满,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
校企双向奔赴,深化供需对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学院秉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宗旨,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汇聚“政校行企”多方资源,打造了一系列产教融合的实训育人平台。
在校园内部,依据合作公司的技术标准和工艺流程,将公司职场文化和氛围融入其中,精心打造集实训、生产、培训、技能鉴定及技术研发等于一体的校内“生产实境”,为学生提供高度仿真、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提前体验真实职场氛围,掌握实用技能。
在校园外部,与海尔集团、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全国智慧住居与产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共同体;与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现场工程师学院”,联合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与中兴协力(山东)数字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成立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些都为校企合作搭建了精准高效的交流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在帮助学生增进社会认知、提升求职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叁段四层递进,创新培育模式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技术技能、提升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剖析各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创新构建了“叁段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促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持续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叁段”是指按照“岗位认知能力—适岗能力—顶岗能力”的培养路径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顶用”。在第一学年,注重校企共育,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通过校企共管共育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人文、专业基础知识,培育其岗位认知能力。在第二学年,大力推进岗课赛证融通,通过专任教师与公司兼职教师的交替授课,实现主干专业课程与公司真实项目运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紧密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的适岗能力。在第叁学年,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深度嵌入岗位的实习,由公司兼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公司实岗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
“四层”是指将技能培训由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和公司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逐层递进培养。第一层完成专业群平台课程实训,学习掌握专业群通用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认知能力;第二层完成模块课程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术技能应用能力;第叁层完成综合实训,通过“工匠工坊”的生产性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层让学生带着研究任务进入公司或校内技术技能平台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岗位技能实践的同时进行岗位应用创新,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未来,滨州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互融共生,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服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