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叁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叁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完善实践育人体制机制建设,系统构建“思政实践筑根基、创新实践赋动能、文明实践增亮色”叁维实践育人格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养胸怀强国之志、具有实践能力、具备工匠精神、身心健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21年学校获评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提名奖,2022年获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2022年获评北京职业院校“叁全育人”典型学校。
“三式”协同 思政实践筑根基
一是沉浸式课堂强信念。扎实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融互促,共建思政实践育人“大课堂”。学校打造“社团+大赛+平台+活动”“四位一体”的职教契合型实践教学共育体系,组建“新思想研习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力大赛,依托“大思政”线上育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等活动,着力打造具有职教特色的“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学生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在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中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将专业课思政实践育人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叁金案例”“最美课堂”“精品课程”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学校获评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成功入选全国学校国防教育典型案例,连续多年获评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近3年,获评教育部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2个、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1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二是体验式课堂引共鸣。加强校内校外实践基地联动协作,塑造基地实践育人“大平台”。以校内“党建思政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新版图的育人作用,赋能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深入挖掘专业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职教文化资源,紧扣伟大建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创新打造“工匠馆”和4个专业群精神实践育人基地。积极构建学校、公司、社会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切实建好用好校外30余家实践育人基地矩阵,实现“一地一案例”。扎实推进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红色足迹寻访”“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
叁是参与式课堂见实效。切实做好志愿服务创新品牌建设工作,打造志愿服务育人“大场域”。全面做好世界机器人大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仅有的一所高等学校的地缘优势,搭建面向首都和属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志愿+”项目体系,深入实施“学生骨干素质提升”计划,开展“骨干先锋”“校园公益”等行动,在志愿服务课堂中提升学生骨干政治能力、理论素养、工作本领。结合学校专业特色,着力打造“汽车雷锋号”“航空小院”等惠民志愿服务项目。近3年,“汽车雷锋号”项目全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3.8万余小时,获评“2023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微志愿服务项目”。
“三链”联动 创新实践赋动能
一是构建“校企链”,提升专业认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1+9+1”专业认知教育载体,全过程引导学生及时准确了解所学专业现状及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校地联手开展新生引航教育,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平谷区大华山镇等公司、村镇共建1个专业认知实践教学基地矩阵,把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搬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校企共同组织专业课实践教学,建设9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3个产业学院、2个工程师学院、4个中试基地),打造“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协同指导毕业生进行岗前实习和毕业设计,建设1个学业导师库,聘请行业劳模、公司大师、乡村致富能手担任学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二是构建“交互链”,提升创新动能。深度推进“科技社团+科创实践+科技竞赛”“叁位一体”的交互涵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能力。实施“优学助研”行动计划和科技社团扶持计划,建立“科创导师”制度,举办“匠心思维创新训练营”,不断形成“人人爱科技,生生在社团”的浓厚氛围。以科技社团培育涵养科创项目,实施“广培—优选—建功”行动计划,实行“系—院—校”科创示范项目遴选和展示交流机制,协同推进“叁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千人百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暑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以科技创新实践孵化科技竞赛项目,一体组织“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学生科技竞赛,形成以赛促学的良好局面。学校获评2022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近5年,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7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等国赛金奖(含一等奖)5项,学生年均获得各类赛事市级及以上奖项破千人次。
叁是构建“周期链”,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潜能。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完善“1+2+1”(1个就业指导工作坊、2个大赛体系、1个创新团队孵化平台)就业实践教育机制,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坊,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实践”教学体系,分年级采取模块式、嵌入式、跟进式教学方式,全周期实施课程教学。实施“1+1+1”(1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1名专业课教师、1名辅导员)导师制,打造“校—市—国”叁级赛事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比赛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科学合理规划学业与职业发展,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打造“优秀创新团队”孵化平台,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打造系列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23年学校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2024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1项。
“三融”沁润 文明实践增亮色
一是在实践育人格局中融入办学精神,彰显出彩本色。坚守职业教育底色,深耕专业技能领域,以知校为基、以爱校为魂、以荣校为志,构建起宜学、宜教、宜居的校园文化生态。以65周年校庆为契机,凝练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开放包容的融合精神、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的办学精神,开展“一歌、一志、一录、一馆、一湖、一论坛”的“六个一”工程;坚持从严治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开展“教风学风大讨论”活动;聚焦专业特点和职业精神,推进“一院一品”楼宇文化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持续开展“职的期待”“职的精彩”“职的梦想”“职的记忆”等“职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首都文明校园”,获评北京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二是在实践育人格局中融入劳动精神,擦亮出彩底色。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修订《劳动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围绕“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增智、以劳树德”的育人目标,发挥校企协同育人功能,搭建“岗位体验类、生活技能培训类、专业生产类”等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及课程,以“实习实践”“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红色研学”“驻村服务”“分田养护”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举办“弘扬劳动精神 奋斗出彩人生”劳动教育月暨劳动嘉年华游园会;与乡村、社区共建学生劳动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农耕体验、植树造林、社区服务等活动;开展红色“1+1”党支部联合共建活动,探索打造职教学子劳动赋能乡村振兴特色品牌。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航空小院’模式将思政育人搬到‘田间地头’”入选北京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
叁是在实践育人格局中融入工匠精神,增添出彩亮色。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基于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理论模型,打造“以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以校企合作淬炼工匠精神、以技能大赛锻造工匠精神、以大师教导传承工匠精神、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以‘五型教师’示范弘扬工匠精神、以长效机制护航工匠精神”“七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出版《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研究与实践》专着一部。牵头成立“大国工匠助力大思政课建设京津冀职教联盟”,举办“大国工匠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建设钟连盛景泰蓝技术技能工作室等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的技能成才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中涌现出赵郁、尚晓利、赵斌、冯佳林、张恩良等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大工匠、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优秀人才,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北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