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为办学特色,科学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坚定践行绿色使命,用教育的力量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
融入育人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坚持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为培养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新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教育动能。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校生态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优势,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加大创新步伐,走特色发展之路,行开放办学之策,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着力发挥集体智慧和集体作用,切实增强改革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扎实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及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在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治院活力上下功夫,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上下功夫。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暨“叁全育人”工作推进会,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以人为本的“叁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
全力支持学校开展生态文明研究工作,成立“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研究成果转化,发挥自身及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组织召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博士座谈会,思考通过整合学院与学校相关部门资源的方式,在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和增强学校生态特色等方面作出努力。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
创新举措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应有之义。高校作为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完善大学生生态人格、培养大学生生态责任意识的重要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建设上着力,强化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举措,打造生态价值观念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推进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分校区同步开展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思政课,勉励学生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体现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积极推进“课程思政+生态文明”内涵建设,打造“生态思政”特色品牌,首创具有鲜明“生态特色+思政教育”元素的“生态文化”课程,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课程思政“金课群”,将生态文明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举办“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打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场硬仗”等不同主题的“生态文明大讲堂”,梳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强调坚定不移推进“双碳”目标的态势,引导学生坚定迎接“双碳”“大考”,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
实践教学体系
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实践教学育人“第二课堂”,发挥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优势,打好立德树人“组合拳”,构建目标凸显、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现实性和吸引力,推动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教育落地落实。
积极参与学校科研与校企合作中心科研项目建设,嵌入思政元素,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大思政课”,助推思政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工作质效,强化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举办生态文化节之“美丽中国 和谐生态”朗诵活动,广东省朗诵协会的艺术家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带来一场文化盛宴,让师生深刻感受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学生前往华南国家植物园、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地开展生态调研工作,拍摄思政微视频,深入体验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引导学生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传播者、推动者,开拓育人新局面。
(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广东涉农高校的探索”[课题编号:2024骋齿闯碍10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