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探索和实践“1234”科教融汇新路径,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高水平专业群特色发展。通过“一融、二通、叁转、四化”的创新模式,学院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平台相互融通,科教相互促进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基于以省级工程中心、科技创新团队为代表的科研平台和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教学团队为代表的教学平台的双线融合发展,构建“专业群+平台”的科教融汇新载体,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推动了专业群教学体系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重构,还促进了师资队伍的打造和科学研究新模式的构建。
通过“一融”,专业群构建以产业带动为主的交互式螺旋上升的专业群发展模式,推动自身特色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打通科教壁垒,培育实践精英
专业群依托“二通”策略,有效地打通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的壁垒,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以及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
一是打通科研过程和教学过程之间的壁垒,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依托科研创新平台,成立工作坊,承担纵横向项目,实施“项目真实做、公司化管理、工作室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司委托、教师领做、学生参与,以真实项目为驱动,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跟随教师开展科研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
二是打通科研成果和学时学分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学分银行,修订学分积累转换办法,将学生获得科研成果、孵化公司、专利发明等成果计入学时学分,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实施“叁转”策略,厚植人才沃土
专业群实施“叁转”策略,即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科研规范转化为教学规范。“叁转”策略核心在于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科促教,培土施肥,厚植技术人才成长沃土。
一是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专业群将海事特色鲜明的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如引入船舶智能管控系统、长江流域船舶水污染管理和监控系统等横向与纵向课题,按照能力递进要求,将科研项目改造为专业群中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项目化教学案例。
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结合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等,将科研成果融入专业课程,将“海量础滨厂数据存储平台”等21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标准、特色课程、新形态教材。
叁是将科研规范转化为教学规范。引入软件开发标准、软件测评标准作为教学规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质量控制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四化”建设,塑造技能标兵
专业群通过促进专业群发展特色化、人才培养精准化、教师发展高效化和社会服务显着化,打造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的科教融汇人才培育新模式。
一是促进专业群发展特色化。专业群结合航运强国建设,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形成了具有海事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叁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和学科在江苏省内高职同行中的地位,为江苏航运大数据产业技术进步与科学发展提供持续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二是促进人才培养精准化。专业群通过构建“岗课赛证研融通”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确保了毕业生能够迅速适应并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
叁是促进教师发展高效化。依托科研平台,专业群教师参与公司项目,将公司资源引入教学,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支撑了高质量人才培养,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团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活力。
四是促进社会服务显着化。专业群与公司深度合作,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应用,如船员题库系统和础滨厂数据平台等,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随着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群在科教融汇领域的深入实践,学院建成了一支人才集聚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培养了一批服务智慧航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了一批在信息产业、智慧航运业有影响力的应用成果,建成了江苏省内领先的技能创新和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在“大数据+航运”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1234”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专业群的教育质量和竞争力,为江苏乃至全国的大数据和航运产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