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发布云网智能运维员等19个新职业,并将直播招聘师等28个新工种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新职业、新工种“入编”,提振了从业者信心,提升了就业市场活跃度,但仍需在职业发展的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方面精准施策,造就新型职业人才。数据显示,70.4%的新职业青年接受过职业培训,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29.6%。由于新职业培训不充分、不规范,培训市场乱象丛生,新职业存在被“污名化”的隐忧。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5骋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新兴行业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迅速崛起,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同时,新职业的工作内容和任务往往呈现出高度的技术复合性,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很多新职业需要新的高水平专业技能和知识支撑,通常其知识与技能更新迭代速度快,要求高。
新职业、新工种的“入编”助推产业向专业化发展,既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能提振从业者的信心。然而,这些新职业、新工种入行门槛不一、岗位要求差异较大,加之有较高比例的新职业从业者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在现实中容易遭遇偏见。这些问题,为我们尽早在规范认证、人才培育等方面作出系统性安排,培养更多具备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新职业劳动者提出了新要求。
新职业意味着岗位对技能与知识的新要求。有关部门应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根据市场需求、行业公司导向制定系统科学的新职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深入研究、挖掘新职业标准体系和岗位供需情况,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前瞻性、多元化培养。要激发公司参与新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活力,与公司订单式培养其所需新职业技能人才,通过举办新职业技能展示竞技等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进新职业技能人才培训质量的提升。
为新职业人才培养提供教育支撑,职业教育责任重大。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这要求职业教育在新职业从业者的人才培养上主动作为,发挥更大作用。要把新职业人才培养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作为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落在实处。一方面要在专业设置上与新职业接轨,切实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教师基本业务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创新发展能力。面对新职业存在培养链条不完整、培训水平高低不一、培训体系不完善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亦应肩负起培训责任和义务,在区域、行业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新职业培训,满足社会需求。
让新职业人才安心从业,还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提升机制。新职业不断涌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反映经济活力,又反映社会需求。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培、省培项目及各类院校、机构的特色培训优势,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机制,使公共职业技能培训能力提质扩容,有效提升针对新职业技能提升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应完善能够关照新职业人才生涯的终身职业技能提升机制。例如,采取个性化的鼓励引导措施,建立改革相应的学分银行、学分置换、学分互认制度等,拓宽其发展空间。
新职业的涌现,不仅能扩大就业“蓄水池”,还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强新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支撑,是源源不断提升新职业群体贡献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新职业长远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需要政府、社会、行业、公司、职业院校等部门全方位的参与和付出。
(作者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副处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