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临泽职教中心的校园农场里,一派热闹景象。“党员教师带着我们种下‘红色责任田’,这些蔬菜会送给助残服务中心,劳动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高二学生孙楠边浇水边说,脸上扬起了笑容。
“搬一箱打印纸比举哑铃更练臂力!”在“创业体验店”忙碌的会计专业学生赵天翔打趣道。该校积极打造“劳动育人矩阵”,校内基地划分蔬菜种植区、园林修剪区,种植专业的学生每年培育2万株幼苗;旅游专业在“红色文化主题园”实景演练,日均步数超1.2万……
如何让劳动教育从政策蓝图落地为生动实践?近年来,临泽职教中心以“小切口、活形式、近生活、实成效”为原则,聚焦“党建引航、叁教改革、基地建设、实践体验、顶岗实习”五大维度,将“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融入育人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新路径。
“我们依托党建引领,精心规划劳动教育,借由爱校、爱家、爱社会等‘叁爱’活动,让德育理念深入人心,具象展现。同时,党员教师率先认领‘责任田’、开设劳动示范课,引领全校师生共同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浓厚风尚。”该校校长马中海说。
目前,师生共同开垦6亩荒地建成蔬菜种植区,开展“校园环境治理月”,清理垃圾10余吨;推行“家务劳动21天打卡计划”,90%家长反馈孩子卫生习惯显着改善;组织学生为敬老院修剪花木、为社区绘制文化墙等,累计公益服务超2000小时……
此外,学校在劳动教育上大胆创新,一方面革新课程,开发《瓦工技艺》《园艺修剪艺术》等校本教材,并将“果树栽培技艺”“‘非遗’掐丝画”等纳入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升级师资,特邀“非遗”传承人、公司技师,组建“劳动智慧导师库”,大力促进多个专业跨界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同时,学校将美学融入劳动,在“非遗”工坊内共有32名传承人驻校,他们教授学生烙画、剪纸等传统技艺;烹饪兴趣班研发“临泽小枣糕”并设计文创包装,种植班打造“可食地景”园林,均获得了当地文旅部门的认可。在艺术长廊里,秸秆画《丝路驼铃》与废旧塑料瓶制作的“生态树”相映生辉,“劳动让我发现,美就藏在指尖。”学生刘欣雨自信地介绍着她的这幅扎染作品。
校外农学基地的成果同样斐然。种植专业学生陈昊带领小组反复调试着自主研发的土壤湿度传感器,“传统灌溉升级智能管控,每亩节水40%。”陈昊说,这项成果将应用于节水农业灌溉、温室大棚、花卉蔬菜、草地牧场、土壤速测、植物培养等领域。
近年来,学校通过顶岗实习打通“产教融合”通道,汽修专业参与研发电池快速检测装置,效率提高了3倍;护理专业设计“卧床患者助起器”获国家专利并投入临床使用……学生的创新成果“智能灌溉系统”“非遗掐丝画文创”等,获省级奖项3项,2项发明获国家专利。
从10亩“责任田”到28个校企共建基地,从家务打卡到“非遗”工坊……临泽职教中心构建起“劳动教育+专业+文化+产业”的生态圈。数据显示,该校学生日均劳动时长1.2小时,专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98%,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叁年超99%。
“劳动可以是挥锄垦荒的质朴,也可以是代码编织的智慧;是掐丝画里的千年技艺,更是传感器中的未来图景。在这里,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五育融合的种子,每一次实践都在书写匠心筑梦的答卷。”马中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