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坝式教学楼与学院大门
五千年精神传承、新时代实践创新,彰显了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厚植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作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高职院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努力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水利人才,更好地服务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需要。
打造“若水文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生涯发展力
学院秉承“上善若水、学竞江河”的校训,以水之德为喻,表达学子的殷殷期许,以水之谦逊、海纳百川之胸怀,百折不回的毅力自勉,成才立业。通过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以“若水文化”对学生个性进行浸润式教育,把“谋个性发展”作为“谋个人生活”“谋服务社会”的重要前提,以学生个性的成熟发展实现人与职业的完好匹配,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力。学校基于“校名有水”“服务面向水利水电行业”的实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精神,打造以“若水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通过实施“若水校园、若水管理、若水教师、若水德育、若水课堂、若水学子”等六大工程,将新时代水利精神、工匠精神等融于办学理念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具体体现为培养学生“忠诚、干净、担当”的可贵品质,“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实践中,凝练了基于“若水文化”的学校理念文化系统,打造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校园育人环境体系,建成百米水文化长廊,分为“水之德”“水之型”两个主题区域,形成10个水文化展示点。围绕水文化传承开展研究,牵头成立了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会、主办《巴渝水文化》期刊、定期举办“巴渝水文化论坛”,形成了“一会一刊一论坛”水文化研究推广平台。
建构“叁阶叁型”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坚持把工作过程系统化作为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内容开发的“基本逻辑”的同时,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水利精神教育作为贯穿课程体系建构、教学内容开发始终的“主题红线”。建构“叁阶叁型”的课程体系——底层共享的平台型课程、中层分离的通道型课程和顶层互选的定制型课程。底层共享的平台型课程,由“公共基础课”和“若水文化课”组成,同一专业群的专业开设同样的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其中,“若水文化”课程出版《中国传统水文化概论》《高等学校水文化通识教育读本》等教材5部,“水文化导论”“文明在水之洲”等课程获评重庆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层分离的通道型课程,根据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方向所涉及的行业用人特征、职业岗位及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核心(方向)课程和实践专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及职业技能。顶层互选的定制型课程,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及核心(方向)技能的基础上,在不同专业方向开设可供交叉互选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实现“顶层互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及跨岗位就业能力。
实施“多线导航”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力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指导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定位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多种抵达目标的路径,由学生自主寻找前行的路线、工具、速度,逐步形成“多线导航”的教学策略。“多线导航”教学策略,强调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宗旨,按照“五环四步”推进,以“动员”为起始环节,以“诊断”为辅助环节,以“训练”为核心环节,以“鉴定”为强化环节,以“反思”为终结环节。“训练”环节按照“任务、行动、展示、评价”四步进行。实践中,力争课堂革命,推进了教与学、考与评、管与控等方面理念更新、行为改变,探索了教学链与管理链交融的教学改革“六变法”实施策略。
一是学校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试方法,变“一考定分”为“过程挣分”(变考法),引导教师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二是学校配套相应制度,改变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即变评法,强化教学过程评价,建立“五位一体”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和“五优二挂钩”教学质量激励办法;叁是通过改变课堂相关管理措施,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变管法);四是激励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变手法);五是变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现场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变教法);六是督促学生变以前的“突击学习”为“过程学习”、变“被动等待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变学法)。
通过课堂“六变法”,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蜕变,使教师“研”起来、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优”起来。课堂教学管理日趋规范,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覆盖率达到全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了大批优质开放课堂教师。课堂学生关注度、活跃度和互动度,长期保持在95%以上,学生良好学习行为日益养成,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推行“校企双鉴”评价模式,提升学生的公司融入力
在建构以学校为主体的评价指标、实施办法的同时,基于学生识岗、跟岗和顶岗实习的实际,建构以公司为主体的评价指标、实施办法,在此基础上,形成“校企双鉴”的学生发展评价模式。“校企双鉴”学生发展评价模式,无论是学校主体还是公司主体,都强调学生的参与、家长的知晓。采取目标预设、过程监测、结果生成、允许申诉的机制运行。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便捷化评价和完整性存档。实践中,建立了“四评五优二对接”的质量管理内控体系,建构了“校企双鉴”的学生“四力发展”评价模式,开发了学生发展评价信息管理平台。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陈吉胜 高职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军红)